趙世衡穿著縫滿補釘的麻布衫,拿著教育部發的通票,在呂宋馬港等待千興公司的客船。

其餘計程車子都有親人朋友陪伴。

趙世衡站在碼頭邊,孤零零的一個人。

他三歲時父亡母走,村裡的叔叔伯伯也是從全國各地移民到呂宋。

一個小村落,有著三十多種方言,要不是北方的人多一些,村民之間都無法交流。

窮困潦倒的村民,每家湊了一口飯,才把趙世衡養活。

直到村中興建小學,身為孤兒的趙世衡可以免費吃住在學校,他的日子才算好轉。

最懷念的日子,那就是在呂宋大學求學的日子。

呂宋大學在帝國連前百都排不進去,但卻是趙世衡心中最好的大學。

趙世衡以甲榜第一的身份取得舉人功名,他本想留在呂宋,成為一名七八品的小官。

他卻被同學勸住,想要實現抱負,為家鄉作出貢獻,只有取得進士功名,那才有一些機會。

他不參加會試,嘗試取得進士,那太可惜了。

趙世衡也獲得校友會的資助,不用擔憂鄉試過後這幾個月的生活問題。

呂宋的大部分舉人,為了適應科考的氣氛,獲得科考的最新資訊,他們在鄉試結束,就乘坐商業客輪前往京城。

趙世衡只能選擇教育部派遣的免費客輪。

這艘客輪七月份從澳洲出發,前往南洋各個地區接待士子。

呂宋將是這艘客輪的最後一站。

趙世衡是甲榜第一舉人,他獲得巡撫衙門的賞賜,手中有一些銀幣。

但居京城大不易,他必須要留一些銀幣,用於他在京城的花銷。

儘量別讓京城的生活,影響到他的科舉。

趙世衡不像其他人,有很多次重來的機會。

他已經下定決心,只參加這一次科舉。

無論這次科舉的成果是什麼樣?

他都已經不留遺憾。

這次必須要全力以赴,省的下半生後悔。

港口旁邊豎立的大喇叭,傳來了刺耳的聲音。

“教育部運送士子的登科號客輪已經抵達六號碼頭,請前往京城計程車子儘快登船,登科號客輪只停留兩個小時。”

趙世衡被廣播的聲音驚醒,他立刻前往六號碼頭。

一艘能載數百人的龐大客輪,停靠在碼頭邊。

船員已經放下舷梯,他們正站在甲板上,拿著喇叭大吼道:“前往京城計程車子,拿著通票登船。

通票只能自己用,不允許攜帶家人朋友。

不收取任何費用,客輪的房間很多,自己選一個無人的房間。”

趙世衡趁者其餘士子與親人朋友告別時,他登上了客輪。

他登上客輪之後,看到客輪上的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