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登封七年一開始,朝廷陸續調整了很多國策。

這幾年,****漸漸復甦,不但皇族門閥世家野心勃勃,小家族也是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在即將展開的對外戰爭中賺取名利。紫宸殿會議的重要內容已經在高層傳開了,帝國將於今年春天開始對吐蕃、南詔、安西、遼東、蔥嶺全面用兵,大舉徵召門閥子弟參軍效力。

唐勢力衰落之後,為了防禦來自吐蕃和回紇的威脅,就在京西北設立了一系列藩鎮拱衛長安。京西北九鎮這道屏障的中堅是作為朔方軍巢穴的邠寧鎮,它直接統轄著除鄜坊外的全部京北地區。德宗考慮到太大,就將其一分為三,之後又相繼建立夏綏鎮和天德鎮。作為京西北藩鎮的外圍。在西線,以風翔、涇原、邠寧、靈鹽形成縱向防禦吐蕃的防線。在北線和西線防禦的中間,又有夏綏鄜坊二鎮作為北線和西線的後方基地和第二道防線。這樣就在京西北形成了堅實的防禦群體。李曄上臺後,陸續掃滅了已經不怎麼服從朝廷調遣的關中九鎮。

不過隨著新一屆政府定下了主動出擊的國策,京西北九鎮需要調整。

此次內閣會議,確定了以鳳翔、涇原、邠寧三鎮為出兵方向,其中鳳翔和涇原主要攻擊隴右,邠寧、朔方、夏綏、鄜坊、振武主攻河西。關東兵馬陸續抽調,金商、河中、華州作為轉運基地。屆時,將以已經結束勞改在神策軍供職三年的馬殷為西征副元帥,東都防守楊晟、左羽林中郎將李存孝、淮南大都督李嗣源、幽州觀察使劉仁恭、鄂嶽觀察使楊守亮、西川參知政事張存敬、韓王李克良、覃王李嗣周、延王李戒丕、齊親王李弘、德親王李裕為招討使。

聖人在全國召集了肆拾多萬步騎,大軍共分十二路出擊河西。

此次收復西域之戰,聖人在含元殿與諸將約定,先入怛羅斯者為王。

皇族、門閥、小家族皆可自行參與,戰後朝廷將按照功勞重新訂正氏族牒譜。

在南方,朝廷發起安南攻勢。條件也是一樣,先到西海者為王。並且朝廷還昭告天下,不論皇族宗室,還是門閥世家小氏族,若能攻佔異域土地或者找到無主土地,一概按照征服土地的面積確定爵位,上到異性封疆王下到郡侯,一律世襲罔替。另外,此次對外用兵,單獨行動的皇族門閥世家皆可自行組建軍隊,人數不超過兵部給出的指標即可,錢糧自己負責。

詔令一出,海內沸騰。

三教九流所有人都是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

李曄對完成這次戰爭的意圖信心十足。

根據計劃,戰爭將在秋收冬種以後全面展開,大夥兒還有半年多的時間調運糧草、訓練士卒、磨合戰術、蒐集情報。不過三省六部忙碌起來後,李曄反而覺得自己沒什麼事幹了。宰相和官僚們太能幹,把老闆給閒下來了,李曄忽然覺得這幾個月很難熬。就在李曄決定投身到經筵大討論中去,把精力放到思考大唐的長遠發展上的時候,終於有人給他找事情做了。….

前兩年的大旱,使得國家在裁減大批軍人的同時,也用之興建了一大批農田水利土木道路方面的工程,這些大工程也使得國家安置了大量的破產農民,開墾了大量荒地。根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原則,這些田地當然不是白給農民的。在歷史上,這種政策叫做屯田。屯田既能為朝廷提供鉅額糧食,而且朝廷還向邊地的屯民保證,如果願意轉為軍戶的話,繳納的錢糧會減少一半,如果能立下一定戰功,名下屯田就會轉為永業田,或者另賜一塊永業田。

這對失去土地的破產農民而言是一個致命的誘惑。

粗略估計,光是現在的鳳翔,按每戶一丁的最低標準計算,就可以徵屯兵兩萬人,如果每戶兩丁,有兵五萬。河西嶺南多的是被蠻族佔據的國土,李曄根本不

怕安置不了更多的軍戶。

有了這麼多的屯兵存在,再加上透過***和贖買政策從宗室貴族寺院收回的土地控制的大量戶口,朝廷現在再也不會為兵源和素質擔憂了。兵部已經在討論要將三川直到朔方的所有加入軍戶的屯民恢復府兵,在這一區域性地區重新建立折衝府,這一政策的意義極其重大。兵役制度的健全可靠是一個政權的基礎,唐朝實行的是強幹弱枝的國策,六百多個折衝府,有四百多個在關中,這就保證了中央對地方有絕對的軍事優勢。安史之亂平定後,中央雖然也控制著大量軍隊,但是這樣的軍隊大多是募兵,優勢是短期內可以迅速招募大量的兵員,劣勢是穩定性無法和府兵相比,對朝廷的忠誠度也遠遠不夠。這樣的軍隊,組織成員大都來自沒有產業的流民,或者破落戶壯丁,甚至有乞丐罪犯無賴子混跡其中。所謂無恆產者無恆心,這樣的軍隊忠誠度或許有,但忠的是能給到好處的老闆,戰鬥力也有,但遠遠趕不上有自己的家業要保衛的府兵。如果李曄能恢復兵役制度,只怕歷代先皇在棺材裡都要笑死。

不過事情也沒有想的這麼容易,難就難在一個利字。能為一個事業效力的人,要麼同志,要麼同利。沒有這個同利,同志也會變成陌路,光讓人賣力不給好處,朱家皇帝的白嫖行為李曄知道不能效仿。但是李唐集團內部的利益群體實在太多了。宗室是一塊,世家大族是一塊,寒門出身的官員是一塊,逐漸受到重視的商賈是一塊,市井小民和失業者也不能忽略。

利益集團多不怕,調和就可以了,怕的是不買你的帳,不願意給你調和。比如市民這一塊,李師道知道升斗小民也有利益訴求,但很多宗室和世族認識不到。在這些人看來,小民的利益就是用來為自己犧牲的,什麼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他們眼裡全是扯淡。雖然黃巢讓大夥兒領教了泥腿子鬧事的恐怖威力,但你不能指望每個世家都是杜讓能家族這樣以國家為先。….

所以李曄的很多新政在推行的時候總是阻力很大。

現在這個時間段,各大世家的領袖,在李曄這個老闆看來,都還是很有格局的。比如琅琊王氏的領袖執政宰相之一的王摶,判斷公器從來都是以朝廷利益為先,家族子弟向他求官走後門也一概拒絕。能做到一國宰相,眼界自然長遠,但你不能指望他的親戚也講可持續發展。

所以李曄乾脆趁這次機會,讓大夥兒跳出中原去外面發展,不要再內捲了。

另外,隨著大唐結束了藩鎮政治,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已經被新舊黨的矛盾取代。

從李曄給商業鬆綁開始,到開展陸海對外貿易,開荒安置流民,重視農業,裁減軍隊,裁汰冗官,興辦武學,改革科舉,興辦大學,剷除藩鎮,恢復兵役制度,侵略鄰國,懲治腐敗,重新分配土地,大搞基礎設施建設。各項新政剛下去的時候,除了安置流民裁汰冗官,其他政策大都不顯山不露水,但在數年之後,這些政策顯示出了巨大威力。其中一個方面,就是對以世家大族為代表的舊的既得利益集團的衝擊。當這些氏族沉浸在權勢利益的喜悅之中的時候猛然發現,自己有了被新的集團取而代之的危險。一旦這種危險露到明面上,生死角逐就會開始。而對於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集團和得益於新政的新興政治力量來說,這場生死角逐的關鍵就在於上面有沒有人。換言之,李曄支援誰,是傾向新貴族,還是信任老人。

如今隨著新政的深入,新舊兩黨已經逐漸形成。

二者矛盾早在順宗時代就爆發過一次,那時候被舊派支援上臺的憲宗將新黨全部貶斥,並下了遇赦不赦的狠毒詔書。李曄充分吸取了歷史上每次重大改革的教訓,在跟藩鎮拼命的時候,優先保持了朝廷內部的絕對統一,每次政策調整也是採取利益均沾的漸進式辦法,儘可能降低統治階級的內部矛

盾,這才取得了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的輝煌勝利。但漸進式的改革只不是微分了日程,積累到質變的時候總會有矛盾爆發的一天。事實上李曄很清楚,如果不是一開始自己果決出手幹掉了最難纏的宦官,如果不是威望令各方畏懼,黨爭早就開始了。

從目前來看,在李曄新政中獲利的,一個是商人,一個是小世家和新貴族,一個是新興軍事貴族,最後一個就是農民。李曄的重商主義和****使得商人階層獲得了巨大收益,本來毫無地位的商人大都是依附於世家的,而隨著在政治上對商賈的逐漸放鬆,商賈子弟開始等同於良家子,漸漸傾向於獨立了。從辦《每日唐風》開始,商人就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現在商人已經形成為一個有利益訴求的大群體,並且渴望在政治上發聲,比如這次籌劃的收復安西之戰,背後就有幾個大資本家的影子,畢竟打通了河西走廊,絲綢商路才可能復興。有的陸路商人甚至揚言說,如果王師能夠收復安西北庭,他願意捐出一半身家作為軍費。雖然表現很暴發戶,但是這也說明了大唐資本家的自信和富有。

高野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