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賜死(第1/3頁)
章節報錯
貞觀殿內外的禁兵和武宦全都換了一批人,那些士兵雖然還是禁軍服飾用度,但看那些人兇悍的模樣,絲毫沒有內宮禁衛應有的恭謹,那些持棍武宦的眼神也都是個個陰鷙。
這些人來自鳳翔五十五師,從虎牢關召回不久,皇帝親征湖南的時候,鳳翔五十五師就是護駕中軍,跟隨皇帝屢立戰功,統兵官是虎賁中郎將裴進,已經全面接管了紫微宮防務。
“臣李克良拜見聖人,拜見孔師長。”
李克良對李曄行完禮之後,對孔緯也躬身行禮。
唐朝藩帥大都帶著同平章事的頭銜,就是榮譽宰相,也稱使相,宰相見皇帝,退朝的時候不用再拜,進入延英殿內廷的時候按次排座,親王內官見到宰相也需要行禮,由此可見唐朝宰相地位之高權位之重身份之尊,孔緯對李克良回了一禮之後,君臣三人相對落座。
李曄不是第一次看到李克良了,李克良是他最早啟用的嗣子,時隔五年,當年平康坊的常客已經成長為右神策軍行營節度使,討西川,滅陝虢,敗河中,戰功赫赫。
洛陽會戰中,李存孝在鞏縣被牛存節伏擊,李克良冒雪救援,李存孝感激李克良的救命之恩,二人私交甚篤,被李曄調到淮西戰場後,李克良統率四萬神策軍。
小溵水一戰中,李克良說動楊行密出兵,隨後羊裝不敵引誘汴軍出戰,雙方爆發野戰後,李克良身先士卒,孤身挑落元從悍將衙內胡真,殲滅一萬七汴軍,生擒大將丁會。
楊行密本來想趁火打劫,等殺死龐師古攻佔郾城之後就找機會對李克良動手,然後把淮西變成自己的地盤,留下大將李神福坐鎮,結果卻沒想到李克良和部下神策軍這麼能打。
李世民的後人,只要給機會,能打的很多。
按照歷史上的程序,李克良會在華州被韓建殺死,韓王府滿門四百多口人一道遇害,但在這個時空,因為李曄給的機會,這件事不會重演了,但李克良卻要承受皇帝的猜忌。
這就是天家的悲哀,皇帝就是孤家寡人。
……
孔緯仔細打量著坐在他對面的李克良,這是他第一次見到李克良,果然是個跋扈將軍,坐在那裡神情自然,絲毫侷促不安都沒有。
很坦然,並不鬼祟。
“小溵水一戰,你生擒丁會,此為大功。”
李克良回道:“為祖業盡忠,是臣分內之事。”
他也在仔細觀察對面的君臣二人,李克良還不知道朝廷內部發生的事情,但看到站在皇帝身邊的人從杜讓能變成了孔緯,傻子也會猜到朝廷發生了劇變。
相比於杜讓能,孔緯要難對付得多。
李克良也知道孔緯的一些事蹟,這個人為了皇帝的安危連家人都可以不顧,連病危的妻子都可以不管,他還有什麼在乎的?管你什麼門閥世家,皇親國戚,都不帶怕的。
比家世,作為孔子四十世孫,曲阜孔氏當代掌權人,比誰差?
“嗣子戰功赫赫,胸懷大志,想必右神策軍將士很擁護嗣子啊。”孔緯等了一會兒,見李曄不說話,便主動問道。
一來就是送命題,李克良下意識看了一眼站在不遠處的武宦,胸懷大志,將士擁護,這該怎麼回答?這要是承認或者預設了,輕則圈禁流放,重則廢王賜死。
“臣無它志,臣代宗七世孫,值此國難之際,有守土赴難之責,自七歲練武求經,止今二十一年,諸子百家、用兵之道、縱橫之術、鬼謀之法皆有涉獵,但求光復祖業。”
“惟願他日四海太平,早早卸甲還家。”
“若謂將士特立,幸蒙恩典,臣得用事禁兵,朝夕同生死,將士誠有愛心,此臣無所假,臣無所說,然則將士不愛,何有效死之心?汴師兇悍,臣又安能生擒丁會?”
“臣有臣之難,天子有躬願,為臣不易,為君難,臣知之,請收臣兵柄,臣願留京師。”
呵呵……
七弟啊七弟,你還是不信我麼?李克良心中一聲嘆息,內外盛傳皇帝猜忌多疑,現在李克良有些信了。
不過,他仍然願意相信,在五年前那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和他肩並肩坐在含元殿前,望著大明宮落日,意氣風發指點江山立誓要恢復祖業的少年,才是真正的李曄。
那個紅著雙眼,緊緊握住自己雙手,囑託自己保重身體的少年,才是真正的七弟,不過人總是會變的,五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卻把李曄變得面目全非,驀然回首,他只剩一副模湖的面孔和一條不能回頭的路,李克良知道,七弟現在的確很冷血。
收了收思緒,他又一臉肅然地對孔緯說道:“孔師長也是一代良相,你我同朝為官,何以非要置克良於死地?克良自以為視,累年並無不臣,若死能明忠,克良願意一死。”
說罷伏惟對李曄一拜,皇帝驀然一怔。
“哥哥……”
皇帝深深吸了一口氣,道:“如今李克用出師不利,盧龍鎮帥李匡籌發兵攻趙,王鎔連連告急,魏博羅弘信一面向朝廷效忠,一面與朱溫暗通曲款,淄青朱氏兄弟援汴。”
“他們以為朕不知道,其實朕什麼都知道。”
“河北形勢糜爛至斯,靠李克用打進汴州是妄想。”
“南諸招討之中,錢鏐、顧全武、楊行密、李神福、袁襲、鍾傳之徒,雖出兵勤王實討,則秉天子之命以討諸侯,潛有兼併之志,朝廷勢大則忠,若討汴不利,更無乖異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