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只有三個,但不用擔心,在李曄的拼命努力下,趙樂桑和劉疑也都懷上了,再過兩三個月就要生了,何芳鶯的二胎也懷上四個月了,明年芒種時節,何芳鶯就會多一個子女。

凋零的皇室將愈發壯大,如同蒸蒸日上的李唐國勢。

離開李漸榮的麟遊殿,李曄去清涼殿看望了賢妃劉疑,皇帝到來,劉疑很高興,取出了一針一線做給李曄的內衣,李曄很感動,夫妻圍爐談心,下了兩盤象棋,望著雪景對了詩。

之後李曄又去了仙台殿,這是趙樂桑的居所。

等看望完妃子們,夜色籠罩大明宮。

臘月初六,科舉工作全面結束,在六位宰相的領導下,科舉成為朝廷中心工作,命題、監考、初試、複試、分配實習單位等事項都進行的很順利,沒有出亂子,也沒有考生喊冤。

臘月十四,常科放榜。

進士科錄取二十三人,分別是唐求、陸賀群、王溥、蘇檢、韋莊、喻坦之、薛鑑弘、陸賀群、崔遠、羅隱、歸黯、高及深、王贊、鄭熙、杜曉等人,來自萬年縣的韓偓摘得狀元。

明經、明算、明法等常科共錄取一百六十五人,有劉奐、韓故、白沉、李懷等文宗勳貴後人,也有劉崇望、杜讓能、柳璨、何士文、王瑰等宰輔外戚的子侄,劉崇望長子劉齊考中明法科。

六十五門制科,共錄取八百二十六人,其中三百四十七人透過詮試,被徵入中央各官署實習,實習之前首先安排的是為期一個月的崗前培訓,至於崗前培訓的內容?問杜讓能罷!

集體崗前培訓結束後,這三百多人將被髮往六部九寺二十四司實習,沒有透過詮試的也被分配了實習單位,少部分流入了秘書省、京兆府、南直隸,大部分被髮往山南、涇原、奉天、鎮國、靜難、武定、龍劍等地方州縣實習,還有一部分被髮往左右神策行營就職。

至於進士科錄取的二十三人,照例去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翰林院、弘文館、集賢院、國子監、御史臺等官署,例如門下左右拾遺、史館修撰、監察御史、給事中等官職。

諸多事項中,李曄只是主持了殿試,說是主持,其實也就裝了個樣子,卷子收起來後,部郎級考委先打分,然後宰相和中書舍人交叉進行第二次打分,最後由皇帝和宰相排名次。

甲子,上御丹鳳樓。

新科士子魚貫入宮,李曄大喜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科舉結束,皇帝就接連召集宰相開會。

南方三道,是時候著手了!

春節後的第一個工作日,朝廷頒佈五詔。

太尉、中書令、右僕射、太子少師、中書舍人、翰林承旨、戶部尚書、知鹽鐵事、開府儀同三司、銀霜光祿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六軍十二衛觀軍容使、第一行長杜讓能,進爵晉國公,賜丹書鐵券,增食邑三千戶,入朝不趨,贊拜不名,步履中和,教皇族諸王。

太子少保、檢校左僕射、門下侍郎、忠侯、翰林學士、兵部尚書、判度支、太常寺卿、開府儀同三司、左神策護軍中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紫金光祿大夫劉崇望,進爵鄭國公。

入朝不趨,贊拜不名,步履中和,教皇族諸王讀書。

詔令通、韓、懷、覃、德、延、睦、濟、韶、彭、韓、儀、陳等皇族宗室十七王府,年滿八歲的世子、庶子、世女、庶女,年不過二十五的親王嗣王,入大明宮,讀書中和殿。

懷王李洽,驕橫不法,放任家僮,欺良壓善,不祀九廟,定初二年以來,不收斂,不收手,不知止,無視《限地令》,吞收官田四千頃,對朝廷統計敷衍了事,瞞報田產,虛報家業,百姓反映強烈,問題線索複雜集中,除宗籍,廢為庶人,世子李玉真嗣懷王。

徵鄂嶽觀察使杜洪入朝,封荊南侯,授檢校兵部侍郎,充右神策行營長武都權知兵馬使,以戶部侍郎杜弘徽為淮西鄂嶽轉運留後,御史大夫韓儀為鄂州刺史,兼七州都督。

檢校吏部尚書、吏部侍郎、鳳翔知節度事、同中書門下平章楊守亮,出任鄂嶽守捉團練觀察處置使,再廢武昌軍節度使,置行臺,派百官,駐鄂州,制管內鄂沔黃嶽靳安申七州。

至於鄂嶽行臺第一任長官,朝廷暫時不予委派,但湖南節度使、江西觀察使、宣歙觀察使、福建觀察使、桂管經略使、長樂經略使、浙東觀察使、浙西觀察使會有很多京官下放。

即將被下放到江南西道、黔中道、江南東道就職的文官,是朝廷在裁撤關中十一鎮節度使的過程中遴選出來的俊才,包括副使、刺史、司馬、判官、掌書記、孔目、狎牙等職。

他們業務熟練,也不能都閒著。

不過等新科士子實習結束後,他們會被陸續頂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