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江南三道的戰略定下來了,但事情還是很多。

元宵夜,皇帝把宰相們叫進宮吃飯,君臣邊吃邊聊,負責關中十一鎮軍隊改編裁汰事宜的劉崇望說道:“截止目前,奉天、武定、玉山、龍劍、鎮國、涇原、感義、彰義、匡國、天雄、金商十一鎮兵馬均已整編完畢,裁汰老弱病殘二萬六千二百二十三,一部分安置於當地州縣的衙署府庫官學為差役,餘者盡皆分派至京畿各地治河修渠開路屯田。”

“遵照陛下的指示,廢奉天、武定、玉山、龍劍四鎮,改置鎮西行營,下轄四營,每營五千。廢鎮國、涇原、感義、彰義、天雄五鎮,改置鎮北行營,下轄七營,每營五千。廢金商、匡國二鎮,改置鎮東行營,每營八千,三大行營隸屬樞密院,錢糧委戶部度支勾當,十一鎮裁汰整編完畢後,共獲官健七萬一千人。”

“另外,兵部侍郎齊晉辦事華州期間,三次遭遇刺客襲擊,蔡兵也趁機作亂, 聚眾衝擊官邸,左武衛大將軍武成策率兵入城, 逮捕蔡兵三百餘人, 擊殺亂黨二百餘。”

“齊晉查證後上報稱, 這些亂黨多是跟隨韓建的蔡人,因韓建之死仇恨朝廷, 兇頑殘暴,想趁著裁軍人心不穩之際,襲擊營地, 攪亂局勢,殺死華陰官差近二百人,還險些殺到齊晉住處,還好隨從禁軍將士警覺,列陣殺退賊人。”

殺死華陰官差近二百人, 這些蔡兵還真是冥頑不靈, 好在朝廷有所預料, 每至一鎮裁軍, 都帶了明晃晃的刀子。

話說回來,隨著對關中十一鎮兵馬的整編工作結束,朝廷中央武裝力量進入以神策軍、御馬監、紫微七軍、樞密院、兵部、南衙十六衛的六核時代。

駐京左右神策軍五十都,有兵五萬, 京西京北神策行營三十六都, 有兵三萬六, 總兵力八萬六千人。駐玄武門的御馬監虎豹、陷陣、大正、武原四營,有兵兩萬。

駐金光門的紫微軍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搖光、開陽七都,有兵三萬五, 天威軍有兵七千。

南衙左武、右武、左右監門、左右金吾等衛有兵一萬八, 兵部登記在冊的東川、西川、山南、鳳翔、山東、隴右等地的屯田軍與野戰軍超過十萬,隸屬樞密院的三行營有兵七萬。

各項相加, 李曄擁兵超過三十萬。

結合治下三百萬人口, 大約十民養一兵。

種田三年,大唐皇帝已成長為天下第一藩鎮。

李曄很好奇, 若朱全忠等人得知實情, 會作何感想?

天子據崤函之固,擁秦漢故土,務耕織,造戰具, 內立法度,外備武功, 連衡鬥諸侯,君臣固守以窺關東,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中興唐統之意,併吞八荒之志。

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關東藩鎮很快就會迎來朝廷的鐵拳,皇帝悠悠吟誦道:“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宰相們也是一臉笑意,君臣一起努力了三年,大唐終於中興有望了,心中得意稍稍,李曄清醒過來,語重心沉說道:“去歲朝廷收入只有八百多萬貫,其中藩鎮進貢還佔一半,剩下的以鹽鐵茶酒商旅官田等禁榷收入為主,兩稅攤派少得可憐,各位相公也知道, 禁榷收入增一分則民生苦一分,民生苦一分則大唐危一分,去今兩年裁汰官健足足四萬有餘。”

“要想不讓被裁官健流入不臣藩鎮, 滋擾地方,對抗中央,朝廷就要給他們找事幹, 今年雖然安排他們去治河修渠了,但水利工程是有限的,等做完了,還得繼續給他們找事。”

“朕打算安排他們去修路,先整修往蜀中的官道,同時重建沿途荒廢的驛站,除了安排裁汰老兵去做,也要招徠流民去做,等官道驛站整建完畢,這些官健就可以編入驛站上班,然後再用驛站的收入養活他們,以三十里一驛計,從長安到成都的路能養活很多老兵。”

兵就別當了,朝廷給你們安排鐵飯碗。

杜讓能道:“陛下思慮深遠,能不急功近利,社稷幸甚,臣知道陛下所慮的是財賦不足,究極根源在於戶口土地不足,陛下所思所作意在固國本,朝廷亦不可畏難中止。”

“臣奉命主持清地查戶諸事,這些日子也在撰寫《勸課農桑固本疏》,雖然還未完成,但陛下今晚既然提到了歲入,臣便擇要言之,臣薄德微才,若言有不當,望陛下寬宏。”

“請教朕。”

李曄溫和一笑,整理衣冠端坐。

杜讓能點點頭,拱手道:“百姓之所以拋棄戶籍土地,原因很多,但主要在於賦稅沉重,今年夏初臣建議陛下改地方州供實估為省估,是想從常例著手減輕賦稅,此臣勸農第一策。”

“由於長期戰亂,如今各道州縣的拋荒土地極多,本地大戶往往賄賂官府隱瞞事實,把無主土地變為己有,宜派遣官員巡視各道,核對戶籍土地,得出官府掌握土地實畝,此臣勸農第二策,陛下深謀遠慮,兩度組織御史入川深入各州縣檢查,以後只需定為常制即可。”

“自古以來,多戰之地必人少地多,比如隴右失陷,內遷百姓極多,比如朔方大旱,逃亡中國的百姓極多,陛下可下詔招徠流民墾荒授田,免其三年攤派,此臣勸農第三策。”

“東川、山南、鳳翔、鄂嶽、湖南、江西、嶺南等地,土地肥沃,人丁稀少,開發不足,時局安定,而關東人多地少,戰亂頻仍,只是北方百姓習種小麥,不善種稻,陛下可昭告天下,招徠天下百姓遷東川、山南、鳳翔等地。”

“鄂嶽、湖南、江西、黔中、嶺南、桂管等地,目前非朝廷直屬,暫時不說,遷往山南、鳳翔、隴右、東川等地的百姓,由官府貸農具籽種耕牛,遣農官教習水稻種作,第一年朝廷不收租稅,貸其口糧,第二年不收租稅,口貸糧減半,第三年收某成租,清口貸糧。”

“與此同時,昭告天下,從兩川、關中、鳳翔、隴右、山南等地拋地逃籍的流民,準其迴歸戶籍,免除歷年欠稅,照遷民辦理,授田、貸農具、耕牛、口糧,減免三年租稅,如此一來朝廷掌握的戶口土地就會日漸增多,三年之後也就可以重攤兩稅了,此臣勸農第四策。”

“今日加厘,明日加稅,小民苦於搜刮,百姓無心向農,產出也就不足,戰亂破壞,官府也就無心治農,陛下可曉諭治下各地,裁汰一切苛捐雜稅,朝廷沒有下達兩稅指標,各地州縣一律不得攤派,同時勸課農桑,培育良種,想盡辦法增加糧食產量,此臣勸農第五策。”

“臣本不才,但有此五策,自信不出三年,倉廩豐實,百姓安樂,戶多糧足,三年之後,陛下武功大成,北執洛陽,南據荊襄,臨二水視中原,隨時可以出天子之師征伐四方。”

李曄一聽樂了,杜讓能的建議可行性極大,只要執行力度夠強,一年之內即可落實,於是大大誇獎了杜讓能一番,面帶笑容道:“杜相公此言甚合朕意,這幾天辛苦一下,儘早將此疏完成,朕把它發給各部討論,好形成一個具體的辦事章程。”

頓了頓,李曄繼續說道:“培育新種的確該提上日程了,各位忙於政務,可能有所不知,福建觀察使陳巖去年從安南引進了占城稻,已經在福建試種了一年,據說畝產量極高,朕保持著密切關注,一旦確定安南稻不帶病,朕就會派人去福建取種,面向關中兩川推廣。”

不但如此,李曄還打算研究雜交水稻。

“對了,寺院也該整頓了,率有司遵照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