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趙匡凝,李曄並不著急。

按照歷史上的程序,他爹趙德諲還有兩年可活。

趙德諲一死,荊州傳檄可定。

冬月二十七,四個月時間過去,科舉終於開考了,臨時制科與常科同時開考,由於朝廷急需人才,常科並未按照慣例時間舉行,時間安排較之往年有所提前,秋闈變成了冬試。

進士、明經、明算、明法等常科,還是照著老規矩來,自是不用多說,秋霜、幽素、文律、嶽牧、詞標、文苑六科,根據皇帝陛下的旨意,改為翰林院與秘書省主考,錄取後再組織吏禮二部官員對初試透過的考生進行復試,複試合格的,按照筆試成績、面試表現、五官長相分配具體實習單位,比如翰林院、秘書省、弘文館、集賢院、國史館、著作局。

至於才膺管樂、才高位下、賢良方正、抱器懷能、文以經國、藏名負俗、道侔伊呂、直言極諫、哲人奇士、博學通識、宣風興變、文足治政十二科,由宰相韓正帶隊對口負責。

剩下的武足安邊、知謀將帥、軍謀越眾、孝廉聞名、博通墳典達教化、識洞韜略堪將帥、清廉守節政術堪縣令、詳明政術能理人、才識兼通明於體用、達於吏理可從政、軍謀宏達可將相、詳明達教化、博文宏詞等數十科,考生以各地幕府編外官員為主,還有不少公卿將相推舉的人才,剩下的就是具備相當規模的世家子弟,畢竟不是誰都願意去死磕進士科。

這些科的考生情況複雜, 規模巨大,朝廷制定的考案也較為繁瑣。

為掃除科考俗風陋習, 儘量保證公平公正, 儘可能為朝廷選拔優秀的世家子弟與幕府編外官員, 皇帝陛下改變舊制,命計相杜讓能、兵相劉崇望、吏相柳璨、史館相崔胤、集賢相楊涉都知貢舉, 領導從六部九寺二十四司抽調的數十位重臣負責命題監考改卷面試等工作。

“這是朕即位以來的第一次大考,朕有四個要求。”

“一,各位相公要做有擔當的主考人, 牢記欽定科舉八律,把為國選才當成祭戎大事對待,把屬下有司文武的覺悟和行動統一到內閣決策上來,統一到朕對大考的具體部署去。”

“二,要做有情懷的主考人, 抱定奮發有為宗旨, 既要熟悉政策, 精通考務, 按唐律辦事, 按大考規則主試, 還要根據大考章程對各官衙的錄取工作進行監督,解答考生的疑問。”

“三,要做有底線的主考人, 嚴格執行科舉政策, 嚴格遵守大考章程規則,嚴格按照處事規範組織實施。四, 要做有感情的招考人,向考生、家屬、天下負責, 用心傾聽考生、百姓、各官署最真實的聲音, 切實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盼, 及時解決錄取工作中的問題。”

“總之一句話,為國選才是毫不動搖的底線,誰要是開後門、講人情、亂打分、搞針對,一經查處, 出貶嶺南, 造成重大影響的,就地解職,永不起復, 按律查辦, 追責問責到底。”

“各位相公切記,務必嚴格督察科考諸事。”

延英殿御前會議上,皇帝如是對宰相們強調道。

“臣等遵旨!”

“崔相公,聽說你有幾個弟侄也參考了?”

崔胤一陣尷尬,點頭道:“是有幾個,但臣沒見他們。”

“沒見就最好,等考完再見。”

這傢伙不安分,又參與命題監考評分面試等各項工作,李曄實在不放心,所以才當著其他五位宰相提前給他敲個警鐘,如此一來,如果他鬧出什麼緋聞,他就得主動上表請辭相。

延英殿會議結束後,李曄前往後宮。

無它,裴貞一和李昭儀生了。

裴貞一很爭氣,給皇帝生了個兒子,裴家聞訊欣喜若狂,含象殿也是一片喜悅,畢竟如今後宮諸妃只有淑妃有子,裴貞一生下了兒子,含象殿的宦官宮人就會隨著裴貞一得道,按照競聘上崗的原則,裴貞一的兒子長大後也能爭奪皇位,作為外戚的裴家自然也高興。

在母憑子貴的時代,有沒有兒子很重要。

對於自己這個的次子,李曄非常喜歡,取名弘,賜爵鳳翔郡王,封武散官冠軍大將軍,拜御馬監大正營兵馬使,授開府儀同三司、桂州大都督、盧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

至於封王,過幾年再說。

李漸榮生的是女兒,李曄去麟遊殿看望的時候, 取名成儀,封清平公主,作為補償,李漸榮從昭儀升為隴西郡夫人,從此與裴貞一平級,一個是河東郡夫人,一個是隴西郡夫人。

思路客

截止目前,李曄有二子一女,長子李裕,獲封德王,淑妃何芳鶯所出,次子李弘,獲封鳳翔郡王,河東郡夫人裴貞一所出,三女李成儀,獲清平公主,隴西郡夫人李漸榮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