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皇帝陛下的聖諭,對萬年縣常平倉失火一案及通王府虛報家產一傳,由戶部巡官、度支郎中、判鹽鐵事、考功郎中、司儲司金戶部三名主事對口督辦,此後監察御史及相關官員的風聞奏陳,只要物件涉及京兆府及下轄各縣與皇族宗室世家,都由這七位官員負責。

一查到底,按律嚴辦。

京兆府的大巡察大統計始見成效的同時,年初分派到蜀中兩省下轄各州縣巡視的一百多位御史終於也取得了重大進展,截止中秋,一共有八十六個御史工作組向朝廷發回了報告。

天寶十四年,全國各道州縣的總戶數是8914709,總口數是52919309,登記在冊的永業田、口分田、公廨田、職分田等屬權性質的田畝總數是1430386213,歸屬物件包括但不限於朝廷中央、各地方官府、皇族宗室、高門世家、勳貴、全國寺院、自耕農、小地主等。

安史之亂後,人口銳減,廣德二年,朝廷在冊總戶數2933125,口數16920386,由於河朔三鎮割據,大量中原防遏型藩鎮的相繼成立,田畝數無法統計,所以沒有明確記載。

會昌五年,宰相李德裕展開人口普查,匯總關內、京畿、劍南東、劍南西、山南東、山南西及關東中原諸道,算上黔中、宣歙、鄂嶽、湖南、浙東、浙西、福建、桂管、安南等朝廷直隸上報的資料,總戶數是4955151,田數是1168835400,由於土地兼併嚴重,僧道、商賈、士兵、租戶等隱形人群難以得到精確數目,所以會昌大統計並未確認全國總口數。

雖然會昌統計沒有得到人口數,但如果以元和年間的資料為本數,根據肅代德順時期增長率作計算,還是能計算出粗略的人口數目,可以大概知道人口數在哪一個大致區間,及至鹹通、廣明、光啟、文德、定初以來,李曄粗略估計全國人口應該在一千三百萬左右。

李曄現在沒有實力開啟面向全國的統計,所以年初出京的御史只巡視蜀中兩省及下轄州縣,杜讓能領導的大統計面向鳳翔、涇原、鎮國等關中十一鎮與京兆府及下轄二十三縣。

最先報回資料的是出派山南西道的十六位御史,根據742年的統計資料,山南西道下轄81縣,有戶275483,有口984624,歷次大亂後,山南人口銳減,這回的奏數是,漢中、勉縣、洋縣、城固、南鄭、達州、渠縣、通江等八十一州縣,有戶94682,有口495637。

接著是京兆府和京畿道部分地區,元和年間,京兆府241202戶,華州1437戶,同州4861戶,鳳翔節度使8364戶,現在京兆府有97632戶,華州3127戶,華州2951戶。

至於鳳翔,三次兵禍後,現在只剩了兩千多戶。

蜀中兩省的資料也有了,根據韋昭度和崔安潛的上報,對照御史巡視結果,成都有戶42017,口數超過十萬,彭州7887戶,蜀州12508戶,德陽3115戶,邛州22176戶,簡陽2522戶,資陽1499戶,樂山2275戶,宜賓1493戶,雅安1453戶,眉山5804戶,阿壩507,北川、汶川、茂縣890戶,翼維當靜悉柘恭真黎姚等十三州,總戶兩萬三千七百多。

東川方面,戰爭結束後,梓州損失最為慘重,如今只剩了3985戶,而且寡婦還特別多,面對成千上萬的寡婦,崔安潛在奏章中詢問,陛下要不要想個安置這些寡婦的法子?

這老傢伙,純粹是老糊塗了!

除去梓州,東川其他州縣還好。

劍州有戶2103,綿陽6148,遂寧3346,普州1652,榮州880,陵州1985,瀘州1969,龍州329,昌州1109,霸州1792,保州2132,思州1479,合川江津大足等地總戶3872。

當然,這時候還不叫重慶,叫合州。

總體來看,西川行省的總戶數是十二萬七千八百六十四,總人口八十多萬,東川行省總戶數三萬二千七百八十一,總人口超過十五萬,算上僧道、商賈、士兵、罪犯、客戶、奴婢等不統計的隱形人群,再算上難以走訪的偏遠散戶,總人口肯定是超過一百萬的。

有些偏野小戶,小吏一看路不好走,也不知道山上有沒有人,索性乾脆就不去了,前世李曄也參過人口普查,有些偏遠山村不通路,車上不去,就算通了路,往往也險要崎嶇,司機不敢往上開,工作人員只能走路,走在深山老林裡,一邊走一邊觀察打聽。

二十一世紀尚且如此,唐朝就更別說了。

匯總兩川,闔關內、京畿、京兆、山南、隴右、鳳翔,奉天、涇原、鎮國、天雄等十數藩鎮,再算上左右神策行營轄區、南北禁軍、紫微七營、御馬監四營、客商、僧道、租戶等隱人,李曄粗略估計治下人口應該接近三百萬人,具體數目還得等大統計結束才能知道。

除了人口,蜀中兩省還上報了本省財產。

田數就不說了,韋昭度奏稱,西川二十四州及轄縣,登記在冊耕牛十一多萬頭,馬驢騾六萬餘匹,絹八十七萬餘匹,錢四百萬餘貫,金銀六十多萬兩,刀劍槊矛兩萬多件,官鹽井一百八十七座,官倉存鹽七十八萬斤,各州縣常平、公廨、職分等官倉存糧,粗略合計二百九十餘萬石,陶瓷絲絹紙錦等官坊合計三百八十七家,鐵銅煤等礦窯合計兩千四百九十三座。

西川存錢高達四百萬貫,這的確把李曄樂昏了頭,這四百萬貫錢除了各州縣的正常財政收入,還包括王建等一干戰犯的家產,也包括陳敬瑄和田令孜多年的積蓄,真是一筆鉅款啊。

再算上東川省的財產,這足以滿足定初三年的朝廷預算!

看完近百封奏章,李曄做出如下批覆。

一,責令西川轉運府把官庫中的絲絹、陶瓷、鹽、紙、錦全部轉送到京師,李曄要降低穩定這些東西在關中地區的物價,降低老百姓在生活必需品方面的開支,作為隱形減負。

二,蜀中兩省的兵器甲冑戰馬等管制品,一律轉運京師。

三,調支東川存糧六十萬石,調支西川存糧一百五十萬石,通通押送到長安,以應對即將到來的關中大旱,長安已有一個月沒下雨,京兆府各縣官員都已經開始組織打井自救工作,涇原、隴右、鳳翔、感義、彰義、武定等地觀察使也都發來了告急文書,請求朝廷做好賑災準備。

天赤如血,河溪乾涸,稻田開裂,蝗蟲蜂起。

如果再不下雨,一場歲大旱人相食的慘禍在所難免,為了體現與民同苦的心情,皇帝陛下再次降低個人生活標準,改成兩菜一湯,甚是寒酸,看得中外群臣都心酸不已。

昨天延英殿會議結束後,李曄留宰相們吃飯,由於時間來不及交代,高克禮端來的還是兩菜一湯,看著桌上的兩餐一湯,身為臣子的宰相們哪還有心情吃飯,一個個都唉聲嘆氣,第二天六位宰相就一起上表,請求把各官署中午工作餐的標準降為一菜一湯,李曄不許。

雖然皇帝不同意,但宰相們還是身體力行了,對下面的人也嚴格要求起來,不久戶部郎中孔緯就因大吃大喝,又因在工作期間大搞排場,慘遭杜讓能訓斥,杜讓能原話是,天子都在受苦,你怎麼吃得下去啊?孔緯哪裡知道皇帝把自己搞得那麼寒酸,當下連連作揖告罪。

杜讓能對他的處罰是,不思君憂,罰俸一月,不察民苦,反省千字,孔緯被頂頭上司扣除當月工資及績效,還被趕回家反省了三天,之後李曄收到了孔緯的千字檢討小作文。

天災在即,人禍也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