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萬鍾於我何加焉(第1/2頁)
章節報錯
延英殿大宴結束後,相信全國藩鎮駐京使節都會把情況報回本鎮,這也是李曄召集他們的原因,李曄不指望天下藩鎮忠君體國,但至少不能在兩川戰爭期間與朝廷為難。
比如上表為王建喊冤,又比如與王建遙相呼應。
定初元年戌月初一,朝廷下制並遣使四方,對一些不參與伐川戰爭的大員進行了封賞,進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宣武節度使朱全忠、淮南節度使楊行密、鳳翔節度副大使楊守亮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定難軍節度使兼夏州節度使李思恭太子少保。
山南東道留後趙德諲與魏博留後羅弘信轉正節度使,對於被髮配到房州又擔任伐川西面行營都統的崔胤,李曄恢復了他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使相銜,除此沒有再加封官職。
崔胤要想回朝復相,那就得看他這回表現怎麼樣了。
制書第二天就發去各鎮進奏院了,受了封賞的當然上書謝恩,不過朱全忠在拿到任命的時候說道:“雞還沒殺完,就先安撫咱們這些猴子,小天子比宰相們厚道多了啊。”
長安這邊,李曄盡力做了所有能做的事,只等蜀中戰報傳回了。
東川綿州巴西縣,王建從最初的惶恐中鎮定了下來,剛看到討制的時候,王建很憤怒,擼起袖子破口大罵,直叱皇帝道:“一紙文書陷我於不忠不孝,長安天子可恨!”
在《討王建制》下達前,朝廷追封了楊復光。
宦官楊復光病逝河中之前,曾修書忠武舊部,要他們忠心王事,又告誡弟弟楊復恭與楊守亮等義子,要他們尊奉朝廷和天子,不能肆意妄為,否則他在九泉之下也不能瞑目。
不等收到這些人的回信,楊復光就在河中府與世長辭,雖然王建曾跟隨楊復光東征西討,為唐廷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對於楊復光的羞愧內疚,王建很快就找到了藉口慰籍。
西川和東川是他憑本事打下來的,按照以往慣例,他兼劍南東西二川節度使是天經地義,朝廷就該下旨承認,而不是要他把吃到肚子的肥肉從嘴裡吐出來,不然誰受得了?
但手底下人也知道,如果他不攻打東川,霸佔本該被朝廷興兵收歸的綿州,又在朝廷三令五申的情況下拒不退兵,公然強佔梓州後在,圍攻鹽泉楊守亮,還縱兵劫掠東川百姓,強徵綿州當地女子為營妓,大大傷了朝廷威嚴和皇帝面子,事情決不會到今天這一步。
這些話說出來太刺耳,周庠等人幾次想說,終是沒說出來。
朝廷伐川已成定局,王建再怎麼憤怒也沒用,把長安天子罵了一頓後,便冷靜下來思考退兵之策,隨後大規模拉丁徵兵聚糧,遣將守關備出入非常,迎接即將到來的大戰。
十一月初二,王建率四萬人放棄巴西,此前他已在綿州境內強徵糧草四萬餘石,決定放棄巴西后,他又劫掠牛馬豬羊等牲畜六千餘頭,隨後一把火燒光巴西,擄走年輕男女兩萬餘人,強迫裹挾近巴西百姓與他南下梓州,只給劉崇望留下一片廢墟。…
途徑涪城重鎮,王建派人在城中遍告道:“北兵將至,孤城不可久守,客軍殘暴妄為,胡相劉崇望好吃人,恐怕會問罪涪城啊,父老願隨者,可隨留後一同南下梓州暫居。”
劉崇望祖為匈奴,在五胡亂華時代進入中國,其祖大約與劉淵及石勒等胡皇同時,被王建這麼一矇騙,督師宰相劉崇望成了吃人胡兒,王師變成了跟蔡州賊兵一樣的妖魔。
聽說官軍可能屠城,城中百姓皆寧死相隨,王建即令掌書記周庠與牙將張虔裕等人在涪江各處渡口整頓排程船隻,涪城百姓拖家帶口,扶老攜幼,號泣而行,兩岸哭聲不絕。
王建在船上見此情景,心中悲痛不已,哭著對錢詡等人說道:“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我王建一人使父老遭此劫難,我還有什麼臉面活在世上!”
說罷就要跳江自盡,張虔裕等人急忙抱住,從人見狀,莫不痛哭。
王建順江而下,沒跟上隊伍的百姓就在岸邊招手呼號,時逢古歷十一,冬至將臨,四川已非常寒冷,百姓在冰天雪地冷風中逃難,路上不斷有人凍死餓死,哭聲震動原野。
周庠等西川文武不忍,勸王建在沿岸設粥棚救濟百姓,王建聽從。
王建祖籍河南,許州舞陽人,年輕時是個無賴子,以殺牛偷驢走私鹽為業,因有七兄,被鄉人稱為賊王八,為禍鄉里日久,後因偷牛事發被捕,越獄逃走後藏身武當山。
時逢一遊方僧人路過武當,將其擒拿臣服,並喝令悔改,王建假意悔過,跪地磕頭求饒,僧人一時心軟就說道:“念你未害人命,且饒你一回,若不知悔改,定來取你性命!”
王建伏惟頓首,雙目視地,咬牙不語,嚎啕大哭作反省可憐相。
見王建哭天搶地,僧人以為其已害怕悔改,便搖頭喝道:“姑且饒你一回,若是再生禍事,為害許州百姓,教你領教七十二路絕技,你非常人,或可投軍豹變,好自為之!”
王建如逢大赦,飛也似竄出數里,不敢回頭張望一眼。
王建心計非凡,此番受辱引
親,本章未完,還有下一頁哦^0^為平生大恥,遂暗中糾集八名結義遊兒,趁雲遊僧人半夜入睡之際,縱火燒起客棧,和尚沉睡方酣,忽見火勢大起,抓起禪杖袈裟與行李破門而出。
見武僧凌空縱身踏步奔行,八遊兒目瞪口呆,震驚之下四處逃竄,王建視之亦驚駭欲絕,直是神魂盡喪,轉身鑽入亂草手腳並用逃走,九人逃出數里方敢停腳歇氣。
王建喘著氣說道:“我等若有那禿驢一成本事,事必不至此!”
八遊兒素與王建合,其中一人聞言道:“江湖草莽難成大業,大哥何不投軍?”
王建道:“天下之大,我當效力何處?”
那人回道:“小弟聽人說,忠武節度使杜相公是宰相後人,出自京兆杜氏名門,深受朝廷倚重,若入忠武軍拜得杜相公為帥,功名大業當計日而待,大哥何須再看他人臉色?”…
這杜相公便是杜審權,時為宰相,奉命出鎮河南,為忠武節度使,宦官楊復光為忠武監軍,常人或許不知杜審權何許人,但一定知道他的兒子杜讓能,杜讓能即杜審權長子。
王建聞言大喜,拱手說道:“若果真如此,諸位可暫歸鄉里,我這就去投軍報國,一定拜得杜相公為帥,他年成就功名大業,即與諸位兄弟共享榮華富貴,諸位以為如何?”
八遊兒亢奮不已,拱手約定道:“此生追隨,至死不渝!”
王建更是得意,與八遊兒相誓道:“苟富貴,不相忘,我今且行,你等暫忍曲辱,來日成就功名,必斬禿驢以雪今日之恥,切記為兄之言,久久不相忘,時時自警鐘!”
既已約定,八遊兒作別潛歸鄉里,王建打點行裝完畢,在驛站一官兵手裡盜得戰馬一匹,又去民舍偷搶了幾件禦寒衣物,隨後離家投軍,很快升為列校,從徵王仙芝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