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大戰在即(第1/3頁)
章節報錯
對於李茂貞人等請伐山南的要求,杜讓能和劉崇望持反對態度,崔胤和鄭從儻建議朝廷居中調和,就像先帝調和李克用和朱全忠的矛盾一樣。
張浚贊成出兵,聯合鳳翔等鎮將山南西道完全收歸中央治下。
在看完楊守亮這道進奏章後,李曄綜合五位宰相意見,經慎重考慮,最終決定駁回李茂貞等人的奏章,並答應楊守亮入朝的請求。
楊守亮這封主動請求入朝的奏章,加上李曄知道這場戰爭結局和楊守亮的下場,促使李曄做出了這個決定,楊守亮決不能殺,必須讓他活著。
歷史上昭宗跟楊復恭撕破臉後,楊復恭從長安逃到興元依附楊守亮。
楊守亮沒辦法,準備從金州和商州一線奇襲長安,但被昭信防禦使馮行襲擊敗,後來李茂貞等五人以楊守亮包庇楊復恭為由,上書請求討伐山南,歷史上的唐廷也沒有答應。
可李茂貞等還是擅自出兵興元,朝廷被迫任命李茂貞為山南西道招討使,並詔削楊守亮官爵,此時的楊守亮,北面有李茂貞的威脅,南面與王建對立,堪稱腹背受敵,他的幾個義子子實、子遷、子釗都料定楊守亮必敗,於是齊齊投奔王建。
不久,興元落入李茂貞手中,楊守亮與楊復恭及其義子逃亡閬州。
乾寧元年,公元894年七月,王建部將華洪、王宗滌攻克閬州,楊守亮及楊復恭北逃河東準備投靠李克用,畢竟楊復恭和李克用的關係不錯。
父子二人一路風餐露宿,乞食為生,結果卻在華州乾元縣被韓建的巡邏士兵認出捕獲,楊復恭被韓建蒙面斃殺,楊守亮則請求韓建把他送到長安。
至於目的,則是想向朝廷陳述自己的理由和義父楊復光的功績,表明自己不是逆賊。
韓建雖然同意,但卻用帛將他緊緊綁住,並堵住他的嘴巴,等楊守亮到達長安見到昭宗時,楊守亮已經不能說話,昭宗在延喜樓上問其反狀,他只能點頭。
昭宗也不多問,只當他已認罪,於是執獻太廟,斬楊守亮於獨柳下。
楊守亮被斬首那天,圍觀的京城百姓都流下了眼淚,從六部有司要員到監斬官,從販夫走卒到世家大族,莫不為其傷心,整個長安城都處於一片哀傷當中。
楊守亮的名聲有多好,由此可見。
一個人是好是壞,一個人或者幾個人說了不算,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楊守亮唯一的不幸,就是有楊復恭這麼一個義叔、義父。
他是楊復光的義子,而楊復恭是楊復光的親弟弟,楊守亮一向重情重義,看到楊復恭即將殞命,哪裡忍心,只能出面保住他,楊復恭以父親的名義命他攻打長安,他也只能被迫從命。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在這個禮崩樂壞的黑暗時代,他明知道起兵必死無疑,但迫於楊復恭這個義父、義叔,他慷慨赴死,他明知昭宗這個昏君根本不會救他,他還是讓韓建把他送來長安。
他明知道……
倘若歷史上的昭宗和唐廷在戰爭開始之前,以強硬態度保下楊守亮,楊守亮決不會反,昭宗和韋昭度稍微有一點腦子,楊守亮就是朝廷的一把尖刀。
楊復恭在和昭宗徹底翻臉之前,曾密令包括楊守亮在內的諸位親信,讓他們不要把租稅錢糧進奉中央,大多數人都照辦了,楊守亮卻沒有這麼做。
在這個背叛被奉為真理的無道時代,楊守亮比天下九成的武將都要更有仁義禮智信,比之李茂貞、王行瑜、王建、朱全忠、秦宗權之輩,不知道強到哪裡去了。
既然朕來了,既然你上表請入朝了,朕就一定會保下你,不惜一切代價……
“李茂貞等人請伐楊守亮的要求,不許,立即下詔駁回,楊守亮請求入朝的一概條件,照準,馬上遣使去山南知會安撫他,越快越好。”
張浚聞言大驚,當即拱手道:“陛下,這可是收回山南的天賜良機啊,陛下三思吶!”
“朕意已決,斷不更改,卿勿復勸!”
杜讓能和劉崇望不贊成討伐山南,對李曄這個決定能接受,崔胤和鄭從儻是中間派,無論這場戰爭打不打,他倆都能接受,沒有明顯的傾向。
李曄決心已定,杜讓能等人也都不說話,張浚無奈之下只得罷休,面上卻是一副如喪考妣的樣子,連連嘆氣,好像錯過了什麼天大的好事。
李曄無心再議,於是道:“朕乏了,諸位愛卿可以走了。”
“臣等告退。”
待五人離去,李曄又對高克禮道:“詔李忠國、劉過、武成策來見朕。”
“遵旨。”
高克禮不敢多問,立即轉身出去將旨意一層層傳下。
此時的局面對唐廷來說是十分有利的,但歷史上以昭宗和韋昭度的朝廷擔心支援楊守亮會引得鳳翔、鎮國、靜難等五軍震怒,從而調轉過來跟朝廷作對,故而始終沒有踏出長安一步,更未給予楊守亮任何支援,連勸和的舉動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