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五鎮請伐(第2/2頁)
章節報錯
滄海桑田,想起如今的巍峨龍首原在千年後化作了一片虛無,李曄很是感慨。
“陛下,樓上風大,回去吧。”
高處不勝寒,風也大,高克禮怕李曄受風寒,便催促李曄回去。
“你找些人把龍首殿收拾出來,外面那六個紫金丹爐也一併打理出來,朕還要二千斤木炭、五百斤硝石、五百斤硫黃,你擇日帶人悄悄出宮去買回來,不要讓人發現了。”
“奴婢遵旨。”
“行事要隱秘,買東西要按市價付錢,要是鬧出亂子來,朕要你好看。”
高克禮諾諾,躬身稱是。
看到這六個丹爐還在,李曄已經很滿足了,安排完事情便返回了含元殿。
七月十五,大明宮延英殿。
李曄緩緩翻閱著鳳翔、靜難、鎮國、同州、秦州五家進奏院呈送的奏章,心情愈發變得複雜,不出所料,該來的還是來了,事情並不會因為楊復恭提前伏誅而平息。
上個月末,山南西道進奏院使楊樞察覺到李茂貞對山南有歹心,於是帶人在長安城外伏殺了鳳翔進奏院發回本鎮的兩名信使,以此向李茂貞示威。
本月初二,楊樞又逮殺靜難、鎮國兩院信使,共計七人遇害。
同州、秦州兩院恐懼,連夜報告京兆尹和金吾衛,請求朝廷出兵保護進奏院和使者。
劉崇望怕事態激化,分派兩千禁軍士兵保護包括鳳翔、鎮國在內的各鎮進奏院,又會見諸鎮進奏使,並出言安撫,表示一定會把兇手繩之於法。
本月初六,京兆尹偵破兩起伏殺案,事敗為朝廷所察,山南進奏使楊樞恐懼朝廷問罪,遂率親信出通化門逃奔山南,不料卻被早有準備的京兆府捕快團團包圍,隨即被逮。
信使被殺,李茂貞和王行瑜大怒,先後上表李曄,要求朝廷處死兇手楊樞,李茂貞甚至奏章中威脅李曄說:“非如此,鳳翔將士憤怒不能平,懇請陛下立即將楊樞明正典刑。”
王行瑜也在奏章中暗示李曄道:“殺人償命,倘朝廷不能懲辦楊樞和幕後主使楊守亮,靜難將士未免心寒,恐日後再難受陛下驅使,盼陛下更為臣思之。”
李曄惱怒之餘,當即召集五位宰相議論。
劉崇望認為,楊樞必須懲處,但不能殺,楊守亮也不能討伐,張浚認為李茂貞和王行瑜在奏章中有大不敬之語,朝廷應該下詔駁回二人的要求,以示懲戒。
崔胤和鄭從儻則認為,楊樞殺人在先,本該問罪,朝廷應該將其交給李茂貞發落,以此平息李茂貞等人的怒火,然後居中調和楊守亮和李茂貞的矛盾,防止事態擴大化。
杜讓能仍是不發表意見,只說讓李曄慎重抉擇,爭取兩方都不得罪。
五個宰相都沒說到李曄心坎上,李曄惱怒不已,拂袖離去,皇帝沒給意見,劉崇望等人也不敢妄自做主,於是這事兒就擱置了。
李茂貞左等右等都等不到朝廷答覆,於是會同韓建、王行瑜、王行約、李茂莊一起向朝廷進奏章,五鎮奏章於七月十五這天一起送達李曄手中,李曄剛剛才看完。
除去哭訴喊冤的套話,五大節度使只有一個一致要求,請求李曄下詔討伐楊守亮,這傢伙是楊復恭黨羽,楊復恭謀反被殺,他不但拒不入朝,還行刺鄰鎮信使,豈能不殺!
放下奏章,李曄詢問劉崇望何意,劉崇望拱手道:“楊守亮與國有功,寬宏下士,善待百姓,為人恭謙有德,京畿百姓多念其恩,無罪伐之,名不正言不順。”
杜讓能亦道:“陛下已明旨赦免包括楊守亮在內的外宅郎君,倘若朝廷現在再答應李茂貞人等討伐山南,是出爾反爾之舉,況且楊守亮無罪,山南租稅也盡輸中央,反觀李茂貞,楊復恭剛剛伏誅,他立馬打起了山南土地的主意,如此野心,朝廷不可不防。”
劉崇望道:“此事起因經過,乃因李茂貞謀伐山南所致,楊樞畏懼之下才會截殺信使,李茂貞要是不打山南的主意,楊樞當然不會去殺鳳翔和靜難的信使。”
“報,急報……”
延英殿內正議論時,焦急的通報聲從朱雀門傳進承天門,又順著傳到延英殿,兵部侍郎齊晉快步入殿,高聲道:“啟奏陛下,山南進奏院進奏章,楊守亮請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