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那時,朝廷龍據關中,朕左執洛陽,右鎮江南,執敲撲而鞭笞天下,龍視四海賊帥,則交、姚、燕趙、河東之地望風而降,惟河北、河南、隴右、吐蕃、南詔為必死寇盜,夏州、宣武、魏博、成德、淄青等蓋為反覆方鎮,恩信利誘不能,必以強兵殺伐。”

“餘者不足為患,可為後圖,朕早晚必擒之!”

一言既罷,含元殿一片寂靜,三位宰相為李曄威勢所懾,齊齊伏惟稱善。

“五年平關中,八年治天下,十年拿江南,二十年復中原。”

李曄大袖一揮,推出了自己的總體戰略,繼而說道:“朕即位之前,內中已是八代亂政,一百三十三年來,年年有戰,府庫早已一空,馬場已無戰馬可徵,兵器甲冑亦斷銅鐵,成軍人口大為減少,天下盡失,六關易手,諸鎮卑朕,不與入朝。”

“此等情勢,一戰失利則社稷危亡,朝廷淪為各鎮爭奪的玩物,因此朕以為當趁軍力尚存之際,保住百姓,保住將士,恢復元氣,再做圖謀。”

杜讓能拱手道:“陛下,天下數十方鎮,向中央進獻租稅者卻是寥寥無幾,朝廷府庫入不敷出,難以支撐討伐不臣,因此臣以為朝廷當務之急是要恢復關中田地生產。”

“然也。”

這一點李曄承認,是必須立即著手去做的大事。

關中沃野千里,這幾年卻是荒蕪薄收,渭水湯湯,在朝無險,朝廷據渭水而失漕運,均田崩壞,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官府橫徵暴斂,百姓紛紛逃籍。

李曄沉思稍稍,坐下來說道:“掌控在朝廷手中的土地戶口太少,關中工田不振,南北甲兵老舊,鎮軍私鬥成風,農人勤耕而不能溫飽,將士立功而不能得賞,強弱之勢古無定則,天下治道不在空談,務求國家實力增長,務求激勵朝野士氣。”

茫茫中國代有人才,強國何須借代而生?

“以今揆之,朕以為中興大政有四,獎勵農耕富國,激賞軍功強兵,統一治權以理政,移風易俗以正民,四綱之下各有法令,上下同法,令行禁止,有功重賞,有罪重罰。這四項大政,杜相公回去與臣工們拿出詳細的章程來,後天朕就要閱覽。”

杜讓能拱手應下:“臣遵旨。”

李曄又道:“以往朝廷多有反覆,文武官吏不信詔,軍民士商不信官,人無信不立,況乎國耶?互相猜疑,事辦不好,從明日起,五監六部九寺不許擅行妄為。但凡政事,不求行必果,但須言必行,反覆無常行矇騙事者,無論是誰,即刻黜官。”

三人聽到這,各自在心裡產生了不同的想法,各有各的打算。

李曄思來想去,決定把這件事交給劉崇望主持,於是對其道:“這件事交給你和張浚辦,下去召集禮部、吏部、御史臺、翰林院的臣工們好好議一議,也要拿出詳細章程來。”

崔胤是個騎牆派,除了殺宦官是一把好手,其他事辦不好,張浚行事太過激進,鄭從儻威望不夠,這三人沒有總攬全域性的能力,不能獨當一面。

可以用,不能重用。

杜讓能老好人一個,讓他去做得罪人的事太過為難他,所以李曄因材施令讓他主持統籌四項大政方針,這也符合他的專業能力,畢竟杜讓能是搞財務吏治工作出身的。

劉崇望才智過人,官場老手,閱歷極為豐富,李克用都對其尊敬有加,關中不少節度使也和他關係融洽,加上他和御史臺走得近,讓他去搞得罪人的事最好。

外有方鎮聲援,內有皇帝支援,手裡還掌握了南軍,京畿一帶應該沒人敢頂撞他。

詔對完畢,三相出宮,李曄駕臨集賢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