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平天策(第1/2頁)
章節報錯
“杜相公以為,朕如何執政才能不受李義山諷喻?”
杜讓能拱手對道:“內修德政,外治武功,王霸並行,成元和盛況,方能不受。”
李曄點頭,但心中對這個答案並不滿意,於是又看向崔胤。
崔胤知道不能裝糊塗,深思少許拱手道:“臣聞漢失道而失於曹魏,爽芳昏少而失鹿三馬,南風淫蕩,八王相爭,北晉國祚遂終,南晉前王后謝,王馬共權,於是天命崩於裕宋,及至泰歡分魏而東西並國,其原由皆君暗政亂,兵驕民困,近者奸於宮,遠者叛於外,小不制而至於大,大不制而至於僭,以致天下離心,君臣離德,人不用命。”
李曄心中冷笑,這崔胤真是個裝糊塗的高手,說了半天沒抖出個辦法來,於是說道:“今日論政,三位相公暢所欲言,有理當賞,無理不罪,勿以為慮。”
劉崇望瞟了崔胤一眼,繼而接話道:“視曹操、劉備、劉焉、孫權、赫連勃勃、石勒、苻堅人等,乘其國亂而盜竊神器,欺主辱爪而分據王地,本朝劉闢、李師道、田季安、三吳、王承宗諸賊,不竊天命而分庭中央,殘暴好殺,蠻橫專斷,名為一鎮節帥,實為一道大王。”
李曄露出了笑容,拍手道:“好,很好,繼續說。”
劉崇望繼續道:“以今揆之,各鎮節帥相互攻殺,弱則殞命夷族,強則吞併數道,朝廷九廟仍在,然國已不國,天子威嚴不再,朝廷法度難張,亂象亦如春秋戰國。”
這話倒是直接,就差把李曄比作任人欺辱的周天子了。
“秦宗權問鼎中原,僭越稱帝,朱全忠席捲湟水,窺伺河北諸鎮,李克用踞六關之固,盤龍興故地,三者上下固守以窺社稷,有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六合之心。”
“明諸鎮分據之由,方知蕩平之術。”
“陛下欲平天下,必先引賢用能,黜退無能以正時局,朝廷反覆無道,朝令夕改,軍民概不信令,陛下應立信義以結朝野。”
“賞罰分明,則軍民各盡其力,儉約用度以豐府庫,薄徵稅賦以富關中百姓。”
“待國庫充盈,錢糧富裕,武備精良有餘,關中人心向附,則可發數十萬兵出潼關滅賊,宣武知長安政治清明,上下同心,文武昌盛,百姓安樂,且有必取敵國之志,則明智者會為朝廷充當細作,熟悉本地山川地形之人,就會成為朝廷討伐不臣方鎮的先鋒。”
聽到這,李曄淡笑幾聲,劉崇望聽見皇帝發笑,頓時不敢再說。
李曄收斂笑意,正色道:“朕受任禍亂之際,奉命危難之間,每念歷代祖宗創業守業艱難,以致寢食難安,夙夜憂嘆,然朕每思治政之方,概不得要,今聞三公言,豁然開朗矣。”
聽到皇帝誇獎,崔胤目露得色,劉崇望神情仍是古井無波。
李曄又道:“相公所言,即為朕之所思,倘若方鎮與關中心意相通,即天意如此,與天意同,朕則無不成之功,不過朕以為,攻取之道,從易者始。”
三人齊齊拱手,擺出一副示下受教的模樣。
李曄開啟堪輿圖,指著關中諸鎮道:“當今之時,惟三秦之地易圖,如果朝廷全面掌控關中,向西可復故漢疆土,遙控西域諸國,南下從金牛道入劍門亦可收蜀中,以其為朕所用,向東可出潼函伐關東不臣,朝廷勢強則各鎮必奔走以救其弊。”
三位宰相先後點頭,這位年輕的皇帝對天下形勢判斷的非常精準。
李曄指著河南道,又在地圖上找到宣武,繼而說道:“各鎮奔走救亡之間,可以知彼之虛實,到時朝廷高官厚祿收強藩為朕所用,眾強殺弱,攻虛擊弱,則朕所向無前。”
“南人懦怯,知王師入地,必大發來應,數大發則民困國竭,一不大發,則朕乘虛取利,彼竭朕利,則江淮數道州縣為朝廷所有。”
“朝廷得江南,用彼之民,揚朕之兵,則江南二道亦不難平,再收吳、桂、廣為王土,則浙東、嶺南二道之地可傳檄而定,節帥膽敢不入朝拜朕,則水陸並進三面逼迫蕩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