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復恭被殺,外宅郎君垮臺,訊息傳出,舉朝震動,並迅速傳遍京師及下轄各縣。

次日上午,文德元年六月二十日,李曄駕臨宣政殿,行封賞懲處事。

授李忠國為同平章事,領鎮海軍節度使,拜天威都校黃元彰為左監門衛大將軍,天威刀斧兵馬使孫德昭為左武衛大將軍,封左神策行營統軍。

天威捉生兵馬使江陵為奉車都尉、左威中郎將,亦獲封左神策軍統軍。

右監門衛大將軍武成策、左監門大將軍吳長真二人去南軍職,分別遷天威左右軍使,為李忠國佐將,劉過、裴盈昌軍職不動,仍督本軍事,劉間仍為金吾上將軍,總管南軍。

封賞有功將領完畢,朝廷撥錢二十萬貫、酒肉糧餉合計三十萬石,犒天威軍和南衙軍。

對於楊復恭黨羽,只要表示臣服了的,李曄一概不問,全部免罪,但楊守禮、楊守從等七人及其全家老小,都已被收入刑部大牢,等候秋後處絞。

這幾個傢伙兵敗之後四處燒殺劫掠,甚是可恨,為平民憤,李曄不得不殺。

接下來就是神策軍的事了,李曄對此十分重視,不願宦官執掌,欲委宰相主之,乃與劉崇望、杜讓能、崔胤、張浚、鄭從儻五相議此事,討論由誰出任神策軍長官。

歷史上,崔胤和鄭從儻相位上的人應該是孔緯、韋昭度,但韋昭度現在已然下野,孔緯也因為李曄厭惡的緣故,沒有像歷史上那樣位極人臣。

崔胤和鄭從儻本該在三四年後相繼拜相,也因為李曄而提前走上了這個位子。

五人坐在李曄面前,沉默不語,李曄也陷入了沉思。

這五個宰相當中,杜讓能是鹹通十四年的進士,歷官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光啟元年正式拜相,深得僖宗信任,在朝中威望甚重。

來頭也很大,乃杜如晦七世族孫,宣宗朝名相杜審權長子。

朝廷收復長安後,一直主管三司,端端老好人,這些年從來沒得罪過人,連田令孜、楊復恭這些人也對他尊敬有加,可謂資歷最老,出身最尊,威望最重,呼聲最大。

其次是崔胤,能力夠強,來頭也不小。

爺爺崔從跟隨韋皋平定了西川劉闢的叛亂,歷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仕歷尚書左丞、渭北節度使、吏部侍郎、東都留守等。

父親崔慎由也是宣宗朝的宰相,門生故吏不少,遍佈京畿關中,影響力很大。

崔胤還是名門望族,爺爺崔從出身於清河崔氏南祖烏水房,再往上追溯幾代,祖宗不是太子太保就是太子太師,家勢很是顯赫。

李曄對崔胤瞭解不多,但知道他為人陰險狡詐,工於心計,善於阿諛附合,外表看上去老成持重,實則內心險惡,在晚唐這樣的政治環境中,可謂如魚得水。

崔胤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極度仇恨宦官。

不光崔胤恨,他父親崔慎由也對宦官恨得牙癢癢,父傳子的手藝,崔胤也完全承繼了父志,平生以殺光殺絕宦官為唯一大事,歷史上他為了消滅宦官,把朱溫叫來了長安。

李曄本來對其非常有意,但又怕崔胤掌握軍權後會與內侍省爆發流血衝突,內侍省忌憚崔胤已久,一旦崔胤掌管神策軍,內侍省上下定會驚恐不安,惶惶不可終日。

閹人一旦失智,很有可能對李曄構成生命威脅。

劉崇望則完全可以排除了,他本人管兵部、將作監、南軍諸衛,義子劉間是南軍一把手,侄子劉過是南軍二把手之一,再讓他掌管神策軍,朝廷政治態勢會失衡。

李曄能完全信任劉崇望,但對劉崇望的部下持猜忌態度。

再看張浚,早年曾隱居不仕,幾年前被楊復恭推薦進入仕途,先後參與平定黃巢之亂、伐王重榮、討朱孜,斬李昌符等數次重大軍事行動,僖宗朝就已是宰相。

此人是朝廷鷹派代表,力主發動戰爭,從方鎮手中奪回屬於中央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