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五相淵源(第2/3頁)
章節報錯
歷史上朱溫、李茂貞、王行瑜等人上表昭宗請伐李克用,昭宗與群臣議,包括楊復恭在內的南北二司所有官員都集體反對,唯獨這個傢伙主戰。
理由更是離譜,李克用當年率兵犯闕,逼得先帝再度流亡,是為大罪,安能不討?二傻子昭宗被這麼一忽悠,腦子一熱,拍板下令了。
結果張浚被李克用打得大敗,神策軍也喪失殆盡,張浚本人被迫下野。
總之,張浚這人有一定的為相能力,但缺乏縱覽全域性的大局觀和戰略部署能力,行事激進冒失,是個妥妥的鷹派人物,可以考慮任用,但不能重用。
至於鄭從儻,能力確實有,為人也正直,但和崔胤有相同的特點—和方鎮有關係,而且比之杜讓能、崔胤、劉崇望、張浚四人,鄭從儻身體太差了。
從河東卸任節度使回朝為相後,他的身體就一天不如一天,要是讓他執掌神策軍,李曄擔心他身體吃不消。
看著面前的五人,李曄苦思冥想許久,竟拿不出一道折中的方案。
為君者,不怕辦錯事,就怕用錯人,神策軍關乎京師和皇帝的安危,李曄不得不慎,於是詢計道:“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五位相公才華相近、聲望相當、資歷相仿,朕苦思冥想不得其果,到底誰能擔此大任,諸位相公暢所欲言。”
五人聞言,面面相覷,都沉默起來。
見四個大佬都不說話,鄭從儻拱手錶態道:“臣年老體衰,治軍乏力,不能擔此重任。”
鄭從儻才智超人,不打算再管事了,索性置身事外,也免的得罪人。
見沉默的氛圍被打破,張浚立即拱手道:“劉間和劉過皆為南軍重將,劉相公又分管兵部、將作監、南衙衛諸軍事,若陛下再讓相公為神策軍長官,相公定然進退兩難,舉止失措,朝中同僚恐怕也會頗有微詞,臣請陛下三思。”
劉崇望知道自己的權勢已經很大了,再出任神策軍長官肯定是不行的,於是拱手道:“臣年老體邁,又不通軍事,主兵部事已屬勉強,神策軍關係重大,臣難堪重任。”
李曄不語,預設了兩人的話,鄭從儻和劉崇望至此出局,神策軍長官將落到杜讓能、崔胤、張浚三人當中的一個身上,李曄到這也著實犯難了。
任命杜讓能是最好的,朝中也不會有人不服,但杜讓能分管的工作一直是戶部和工部,對軍事可謂是一竅不通,讓他去當統領神策軍,恐怕鎮不住神策軍的將領,二來也辛苦。
杜讓能一把年紀了,李曄不忍其起早貪黑整日忙個不停,李曄想讓他好好活著。
李曄看著杜讓能,杜讓能看著李曄,相顧無言。
大佬杜讓能不說話,崔胤和張浚這兩個後生也不好開口,宣政殿陷入一片沉默,可沉默的氣氛總要有人來打破,杜讓能心中一嘆,拱手奏建道:“從儻性行淑均,忠謹克己,曉暢軍事,腹中頗有武略,垂休文武雙全,與各鎮節帥交好,用此二人,可服內外。”
鄭從儻和杜讓能年紀差不多,但杜讓能先拜相,對其當然可以叫名,對崔胤則稱的字,李曄也知道垂休就是崔胤的字,看得出來老相杜讓能很欣賞崔胤。
杜讓能舉薦鄭從儻,的確是因為鄭從儻有這個能力和忠心,舉薦崔胤則是因為崔胤與關東諸鎮的關係不錯,不推舉張浚,是因為杜讓能也知道這傢伙喜歡動武。
李曄沉思少許,決定暫時就這麼執行,遂下旨以鄭從儻、崔胤為神策軍左右護軍中尉,考慮到崔胤喜歡揹著皇帝搞小動作,李曄又任命杜讓能為六軍十二衛觀軍容使。
杜讓能是個老好人,性情恬淡,不爭權勢。
李曄讓他名義上都督南北禁軍,他多半也不會對崔胤和鄭從儻指手畫腳,可若是崔胤要整什麼么蛾子,他就能代替李曄及時敲打一番,崔胤也不敢多說什麼。
值此亂世之時,外戚、宦官、外臣、方鎮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李曄已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待大權在握,培養出人才和親信,才有說下文的資格。
大唐難救,內官閹人不好對付,外朝文官也不好對付,皇帝根本不能隨心所欲。
定下神策軍之事後,五人離開宣政殿,各自趕回官衙。
當天下午,朝廷正式接管神策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