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閻應元加緊訓練這批精銳時。

兵部尚書王在晉整頓京營,也在進行中。

結果一上來就受挫。

王在晉推薦了惠安伯張慶臻提督京營。

兵部尚書要管的事情很多,真要王在晉自己管京營也不現實。

張慶臻是勳貴,對京營情況比較熟悉,而且也表現出來是一個有雄心,想做一番事情的人。

兵部起草提議,朱由檢和內閣審閱後,批准了任命張慶臻的敕書。

但沒多久巡捕營提督鄭其心上疏,指出讓張慶臻兼管巡捕營,大違舊例。

朱由檢記得給張慶臻的敕書裡並不包括兼管巡捕營。

下令調查。

調查結果是張慶臻聽了某些人的鼓唆,認為自己必須兼管巡捕營,京營才能更好整頓。

但他也不上疏請求批示。

而是自行向內閣的劉鴻訓送了些禮。

劉鴻訓收了賄賂後,就真的指使內閣中書舍人田佳璧改動敕書。

這事情曝光出來,對內閣,對兵部的彈劾雪片一般飛來。

為劉鴻訓辯護的也不少。

雙方你來我往,大打口水仗。

這麼折騰了十多天的時間,朱由檢不勝其煩。

最後讓吏部尚書王永光會集九卿科道官員,會議了結此事。

辯論會商後的結果是張慶臻向劉鴻訓行賄,證據確鑿,無可置辯。至於彈劾波及王在晉,說王在晉也接受了張慶臻的賄賂,則缺乏證據。

朱由檢心想,這劉鴻訓看上去道貌岸然,一副慷慨激昂的樣子,結果卻是貪汙受賄的卑劣小人,真是諷刺。

最後吏部和刑部給出的處理結果,劉鴻訓革職,充軍流放代州。

本來也要把王在晉停職。

不過朱由檢考慮到此時並無更適合的兵部尚書人選,把王在晉保了下來。

而內閣就剩下韓爌和李標兩人。

經過廷推和抽籤,增補了成基命、周延儒、錢象坤、何如寵四人。

韓爌在劉鴻訓受賄事件裡,試圖為劉鴻訓開脫辯解。

但劉鴻訓貪贓證據確鑿,甚至陸續還有人彈劾指證劉鴻訓其他的受賄行為。

韓爌的開脫終究歸於無用。

接連兩個內閣同僚犯罪,韓爌自己也覺臉上無光。

他上疏要求辭職引退。

朱由檢知道這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把戲。

韓爌是希望皇帝能下旨慰留,這樣他繼續當這個首輔,才能維持體面。

韓爌應該覺得自己辭職了,皇帝一時半會還真找不出有足夠威望,又相對務實,能壓得住內閣首輔這個位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