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也真的順從了他的心意,下旨挽留。

現在還不能讓韓爌馬上走人。

真實的歷史中,皇帝朱由檢是在崇禎三年一月才批准韓爌的辭職。

當然,如今的朱由檢不會等這麼久了。

朱由檢在意的不是一個首輔的位置。

而是希望整個權力結構都能徹底調整,調整到適應戰爭時期的狀態。

不變則已,要變就到位。

劉鴻訓的事情,卻給了朱由檢一個很大的啟發。

許多表面上道貌岸然,慷慨激昂,敢於批皇帝逆鱗的大臣,背地裡可能幹了不少骯髒卑汙之事。

若是能把這些人找出來,調查清楚其劣跡,那無異於手中多了幾張王牌。

在群臣一擁而上對抗皇帝的時候,出其不意把這些牌打出去,那毫無疑問,可以起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大大減少許多事情的阻力。

問題是官員這麼多,錦衣衛人手有限。

應該圈定哪些目標去秘密調查?

如果鼓動舉報告密,那也起不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何況那樣一搞,又會是群臣互相攻訐,大亂鬥互撕的局面。

什麼正事都要被耽誤了。

只有神不知鬼不覺,秘密調查才幹擾最小,效果最好。

朱由檢苦思冥想,忽然眼睛一亮。

他想到了一個主意!

歷史上,清虜後來不是編了一本《貳臣傳》麼?

自己按照《貳臣傳》的名單,按圖索驥。

把名單裡,現在就在朝內擔任官員的人找出來。

派錦衣衛秘密去調查他們,不就行了。

反正這些人後來做了漢奸,把這些人當靶子,也不算冤枉他們。

就算錦衣衛調查時候有些誇大,那也是這些漢奸活該。

更何況這些沒有基本廉恥和氣節的人,大多利慾薰心。

無論表面上怎麼道貌岸然,私下總會幹些見不得人的勾當。

不怕查不出來。

朱由檢一確定了這個主意。

《貳臣傳》就在他腦海裡浮現,一頁一頁的內容展開。

不過讓朱由檢有些意外的是,要找到《貳臣傳》裡對應於現在朝廷裡的文官,卻並不是那麼容易。

事實上《貳臣傳》總共一百二十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