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創制中國式數學書面體系的建議(第2/3頁)
章節報錯
朱由檢正沉吟間。
王徵似乎想到了什麼,眉毛聳動,拱手對朱由檢稟告道:
“臣在揚州府做推官時,倒是聽得揚州一個士人提及過這《四元玉鑑》,說是他家收藏有此書,乃元初朱漢卿所著,就在揚州刊印,其中算學頗為精奧,只是能讀懂之人無幾。臣也曾起意藉此書一閱。只是後來瑣事繁冗,加之臣的興趣更多在於機械上,便放在腦後。陛下派人到揚州找那士人,或許還能找到這書。”
王徵所說朱漢卿就是朱世傑。
朱由檢聽王徵這麼說,心中一喜,連忙道:“甚好,朕立刻派錦衣衛去揚州尋找此書。”
徐光啟聽見果然有《四元玉鑑》這書,看來皇帝從太監那裡聽來的,倒也不全是虛言,心中也起了好奇心,於是問道:
“那陛下剛才說王文素《通證古今算學寶鑑》,也是從太監那裡聽來的麼?不知這王文素又是何許人,這算學寶鑑又在何處?臣孤陋寡聞,對我大明有這樣一位算學名家,聞所未聞。”
朱由檢順水推舟道:
“徐先生說得不錯,也是那烏太監說的。這個,烏太監倒說得更詳細些。這王文素乃是我大明成化至正德年間人,祖籍山西汾陽,後來隨父搬遷至北直隸真定府晉州饒陽縣,他這《算學寶鑑》便是寫於饒陽縣,只是因為資財匱乏,一直沒能刊印。只有少數幾人讀過。烏太監的先人便是那少數幾人之一。”
徐光啟和李之藻見皇帝說得有鼻子有眼,也信了八九分,好奇心更濃。
徐光啟問道:
“不知道這算學寶鑑在演算法上有何創制?”
朱由檢心中躊躇,不知如何回答,遲疑片刻之後,才說道的:
“大的創制倒也談不上,不過有些宋時開方演算法,在他這書裡還有講論,而且將籌算演算法轉換珠算演算法。”
徐光啟、李之藻、王徵三人聽了,臉上微現失望,他們以為皇帝特地介紹的這《算學寶鑑》如何了得,這麼一說,也不過如此。
朱由檢連忙道:
“三位不要小看這點。朕曾思量我華夏數學,比之西洋數學,也確實有一大弊病。”
“請教陛下,是什麼弊病?”徐光啟恭敬問道。對這個問題,他自己當然也有見解。只不過他也確實好奇,剛才還在讚揚華夏數學的皇帝,會指出什麼弊病來。
朱由檢微微一笑,似乎看破了徐光啟心中在想什麼。
“我知道徐愛卿一定認為我華夏數學的弊病是演算法瑣細,而理義空疏,無幾何原本那等條理分明的論證,朕倒以為這並非根本。”
徐光啟問道:“那陛下以為根本是什麼?”
朱由檢說道:“最大的弊病是過度依附於演算器具,缺乏獨立不倚的文符表述。”
“也正是因為此弊病,宋代數學已達至高妙境界的增乘開方術,到我大明卻幾乎無人能懂,連徐先生、李先生這等精於數算者,也知之甚少。”
徐光啟一方面有些羞愧,另一方面有些不解:“這和演算器具有何關係?”
朱由檢道:“大有關係,宋元時之天元術、四元術都乃依附於算籌而設,陳述演算法無非是算籌之操作解說。而到我大明,用算籌者越來越少,世人多是用算盤。在此情形之下,再去看前代算籌操作演算法,自然難以理解。曾經達到之成就,便也沉寂湮沒了。”
李之藻點點頭:“陛下說的有道理。難怪陛下說這王文素《算學寶鑑》能將前代依附於算籌的開方演算法轉為珠算,便也可貴。”
朱由檢道:“正是如此,若要於當今培育更多數學高才,急務莫過於兩著。”
徐光啟此時也興奮起來,眼睛發亮,問道:“哪兩著?”
朱由檢道:“第一著是將包括劉徽注的《九章算術》,《海島算經》,還有秦九韶《數書九章》,朱世傑《四元玉鑑》等等前代數學之書,所涉演算法都能轉換成珠算演算法加以說明,以便於今日從小習珠算之人掌握熟習,以使我中夏固有數學之傳承脈絡不至斷絕。那王文素《算學寶鑑》也都找出來,廣泛刊印,流佈天下”
徐光啟和李之藻、王徵都點頭。
朱由檢繼續說道:
“這第二著更要緊。中字筆畫繁多,而西洋字母簡潔。列算式,也是西洋筆算更簡單。若是幾位先生能商議一下,從中字筆畫裡抽出簡明一筆可成者,用以表示數字,以及對應於西洋字母之符,用以表示天元術、四元術中的諸元,再於此基礎上,定製出不依賴於籌算、珠算,書面即可獨立推導演算之術,則我中土數學未必不能超勝於西洋也。”
“若不然,即便數學已列入科舉科目,進境終究難快。”
徐光啟、李之藻、王徵三人都眼睛發亮,他們都是接觸過西洋算數和西洋字母的,也確實深切體會到西洋算數在書面表示推演時更為簡潔,不似中算那般繁瑣。
只是西洋文字本用字母組合而成,而中土文字是比劃繁多漢字,所以一時也想不到善法來改變。只能不憚繁瑣罷了、
現在聽皇帝一說,用漢子筆畫創立更簡潔的符號,專門用於數學,無異於別開一洞天,豁然開朗。
李之藻忍不住叫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