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休書(第1/3頁)
章節報錯
“賈瑛,朕總以為,你是一個識大體懂分寸的臣子,是以朕對你是諸般信賴,不吝嘉賞......”
臨敬殿,自嘉德五年起,皇帝就很少在這裡召見大臣了,此番卻是將賈瑛宣至了這裡。
此刻,賈瑛躬立於大殿之上,靜心聆聽皇帝的教誨,嘉德這會兒難得的放下帝王姿態,緩緩開口,就像與一名後輩拉著家常。
“你是嘉德五年己亥恩科探花及第,朕記得,與你同列三甲的另外兩人,一個叫馮昌洗,一個是傅閣老的同宗族人,叫,傅斯年對吧。”
“是。”賈瑛輕聲答道。
“他們二人現今何職?”嘉德問道。
“回陛下,己亥恩科狀元郎馮昌洗,歷任翰林、督察院,現為南京僉都御史,兼兩浙巡鹽御史。”
所謂兩浙之地,即是浙東浙西,以錢塘為界劃分東西,乃是延制舊稱。兩浙巡鹽御史的巡屬地可不僅僅只是浙江一省,還包括了南直隸南部、湖廣南部以及江西全省。
從地理分界上看,其實就是以長江為線,江南鹽道歸兩浙巡鹽御史轄屬,將被鹽道歸兩淮巡鹽御史轄屬。兩淮巡鹽御史衙署設在揚州,是以又稱揚州巡鹽御史,林如海的前職便是此任。
除了兩淮兩浙巡鹽御史外,朝廷還分設了河東、長蘆、兩廣巡鹽御史各一人,又於嘉德七年增設福建一人。雖只是監察御史銜,不過這類官職通常都是兼任,一般都各帶原銜品級。
比如馮驥才這個兩浙巡鹽御史,其原職是南京察院僉都御史,正四品銜,又因是南京留都,是以實際輪起來還要比京中察院的僉都御史低半級。
以馮驥才二十多歲的年紀,正四品著實不低了。不過三品以下都屬於堂下官,四品和五品實則區別並不大,而且察院言官不比其他官員,前期晉升要容易一些,因為督察院的御史,除了監察御史之外,都是正四品起步,但話又說回來,想要做出政績升遷,自然也就難了幾分。
是以好些督察院的官員,都在謀求著兼領外任,到了地方,御史可直達天聽,隨便查辦幾個不痛不癢,卻又能戳中皇帝痛處的桉子,今後升遷的路子就開啟了。
只聽賈瑛繼續道:“己亥恩科榜眼,歷任翰林、通政司,現為銀臺參議。”
傅斯年的升遷履歷就要正常的多了,所謂銀臺即是通政司,通政司參議為正五品銜。
通政司不顯於世,可官場之人誰都不會忽略他,古來就有“六部九卿”一說,只是隨著時間的朝代的推移,“六部九卿”也常有變幻,及至本朝,“六部九卿”合為一詞,通政司通政使赫然名列其中。餘者除了六部尚書之外,還有督察院和大理寺。
通政使司掌受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陳情四方,通政參議左之。這個位置的關鍵性,絲毫不亞於六部以及察院,比之大理寺的權柄還要尊貴幾分,不僅能上達天聽,如若有心,還能阻斷內外。
大凡從通政司出來的官員,最次也是正三品,大乾朝以通政使榮升閣臣的,也不乏可數,反而以左都御史入閣的到現在也無一人,所謂“大七卿”之一顯得有些名不副實。
嘉德聽罷後,微微點頭道:“如此說來,三人之中以你聖恩最隆,不過弱冠之年,已是我大乾的靖寧伯了。”
“陛下皇恩,臣不甚涕零,唯以肝腦塗地死而後已。”賈瑛伏地跪拜。
嘉德揮了揮袖子道:“起來吧。”
“你既知對你的恩遇,就該理解朕的難處,卻偏偏一再上疏,要朕徹查到底。朕知道林如海是你未來的翁丈,也知道你們二人受的委屈,可朕不能因為你們二人,就置朝廷大局而不顧,置北方的心腹大患而不顧。
你委屈,朕也委屈。朕即位八年以來,就遇到了五次刺殺,其中兩次最為兇險,一次闖入了皇宮,另外一次就是南苑......”
提到南苑時,嘉德的聲音不由加重了幾分,甚至他自己都未曾察覺,一旁的賈瑛倒是注意到了,卻也沒有多想什麼。
“朕恨不得將他們全都查辦,可朕不能那樣做,北征需要用人選將,邊軍不能亂。”
賈瑛神情帶著羞愧和惶恐,悶聲道:“陛下,臣知錯了,是臣不懂事,讓陛下為難。”
嘉德見賈瑛這般,露出了笑容,說道:“好在你現在明白也不晚。”
“不過你放心,朕在這裡可以答應你,一定會給你和林如海一個交代。”
賈瑛再拜道:“臣謝主隆恩。”
嘉德滿意的點了點頭道:“你奏請領兵出征的摺子,朕看過了。如果朕準了你的奏請,九邊之中你欲往何地?”
賈瑛略做沉吟,心裡則是在思忖著該如何回答,皇帝的問話看似隨意簡單,可其中未嘗沒有考教之意。大凡有些經驗的將領都知道,縱使滅國之戰,也不可能讓整個九邊都動起來。東西綿延萬里,大軍統一調動是第一大難題。除此之外,九邊五十餘萬兵馬的糧草排程,同樣不可以量計,縱使朝廷早有準備,也不可能滿足五十多萬大軍同時出塞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