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顧哥也不是無所不能的(第2/2頁)
章節報錯
剛好那陣子聽你課上提到、如今的隱形眼鏡都是矽水凝膠或者高聚氨基酸水合物造的,我就想一不做二不休,萬一給我將來花上幾年、琢磨出一個比現在便宜還舒服的材料呢。”
顧轍語速很平緩,還特意挑鄭教授眼動頻率比較高的時候說慢一點。這樣既不耽誤對方看論文的速度,又剛好可以聽清。
鄭健聽完時,論文也看了一半左右了,不禁笑道:“年輕人有野心敢想是好的,但是不要去做重複造車輪的事情,攤子鋪大了什麼都想插一腳,做不出頂級成果的。
不過你這脾氣,確實比我見過的學生都有衝勁。每次自己用著不舒服的東西,就想改變世界。”
一邊閒聊著,鄭健已經把論文大致看完,神色有些狐疑地看了一眼顧轍,又看看論文,搖頭說道:
“怎麼說呢,這個選題可以,論點……我看著也覺得靠譜,但論證過程有問題啊,不說你是蒙的,至少也能說你對前沿科技現狀瞭解不夠透徹、引用文獻不全。
我都不用多說,就憑剛才五分鐘的速讀,我給你找出三本期刊、其中五篇文獻,你可以自己抽時間去圖書館借來查一查。
這裡面你好幾個推論,不能說錯吧,但你至少是重複造車輪了,要不就是……我不希望我帶的學生裡,有不尊重現有學術成果的情況。”
顧轍一聽,馬上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他的論文,論點當然是絕對對的,因為是先知嘛,論證過程,道理上也是對的,但可能是忽視了一些現有成果——說人話,就是其中的部分論證,別人已經比他先評估過了,他應該充分引用。
他自己查文獻了解現狀、再加一個邵佳打雜幫他查,果然還是不太嚴謹。
而且2002年的知網雖然已經運營了兩年,但早期知網收錄的東西還很不全,檢索功能也超級坑爹。
顧轍前世搞科研寫論文大約是2010年左右了,再往後幾年才漸漸讀了個法碩、轉文跨圈搞專利。後世那個網際網路檢索環境和02年當然是天差地別,顧轍用起來很不趁手。
看來還得再強化一下自己的文獻檢索助手團隊,不管是加人數、還是提升邵佳的業務水平。
他連忙誠懇地承認了錯誤,表示回去之後先好好拜讀教授指明的那幾篇文獻,再自己嚴密查漏補缺。
“等等,沒完呢。你這個問題不止於此啊。”鄭教授嚴肅地叫住他,繼續批評,
“你這個論文太龐雜了,言多必失。哪怕是要寫盤點行業現狀的綜述,要麼就統一隻寫技術痛點,要麼就一個痛點對一個解決方向展望,算是一篇論文。
你這樣把好幾個技術痛點都盤點完、再一一羅列可能的解決方向,不嫌內容太多、沒有主次麼?
你這個論文至少拆成兩三篇,否則光打回來要你改的次數就夠你受了,改兩遍後交叉審稿人絕對沒耐心了——我不知道你為什麼要堆這麼多東西,你是很急麼?”
顧轍聽了,也是再次汗顏,他忽然有種恍如隔世的錯覺。
因為類似的話,他前世剛工作那幾年,他公司的研發部領導也跟他說過——但是兩者動機並不相同。
後世他遇到的研發部領導,看顧轍的論文“乾貨過多”,都是批評他不知道拆論文刷指標:“你這個論文要是拆成三篇,夠三個同事評中級職稱了,一次性寫完多浪費?”
此時此刻,鄭教授也叫他拆論文,但倒不是為了刷指標和論文數量,純粹是顧轍確實寫得不規範、不拆容易導致退稿機率暴漲。
用人話翻譯一下:就是一篇論文如果改了兩次後、還有兩個小錯,說不定就被交叉稽核人失去耐心駁回了。
顧轍寫一個論點,出兩個小錯的機率,顯然比寫三個論點、總共只出兩個小錯的機率要小得多。
“我明白了,我這就去改。”顧轍覺得還是受益匪淺的,他前世畢竟是在技術上沒走太遠,更多隻是一個懂點技術的旁觀者,理工科學術規範方面還是差點火候的。
鄭健看他態度還不錯,也是覺得年輕人難得,問了他一句:“需不需要我幫你示範地改一篇?需要的話,你先回去拆,拆好之後,第一篇我幫你改、把引用文獻全部找全。
然後拆出來的第二篇第三篇,你學著我的改法改。還有,你準備投什麼期刊?”
顧轍連忙借坡下驢,表示非常感謝教授撥冗斧正:“非常感謝,我就準備投《東海大學學報》,不過是英文A輯。”
這樣一來,第一篇確實是教授幫他改的,到時候教授自己第一作者就行,顧轍第二。
後面的顧轍自己改,那就教授通訊、顧轍自己掛第一。
至於顧轍提到的那個期刊,是東海大學自己的。不過這個《學報》也分為英文的AB兩個輯、外加理工農醫文五個中文版。
英文的AB輯都是有SCI影響因子的,02年時平均也就0.3~0.5,算是比較弱的入門級刊物,後世經過十幾年的建設後,倒是分別有0.8~1.0和1.5左右。
英文A輯覆蓋領域包括應用物理、機械、能源、生化環材,所以跟顧轍投稿的專業也算對口。
至於那五個中文版刊,就不存在SCI引用的問題了,畢竟連文科論文都會放,壓根兒就不是一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