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轍畢竟不是什麼異能人士,靠著前世那點積累,要指點一下產業界方向還行。

想親自下場刷論文,難度還是不小的。尤其第一次動手,細枝末節的地方小漏洞著實不少。

鄭教授按說是可以不鳥他,最後還是因為對他印象不錯,覺得這孩子以後有前途,才惜才幫他點撥修改,但主要工夫還是得顧轍自己磨。

於是,整個十一月份剩下的時間,顧轍都變得無比繁忙,連幫他查資料的邵佳也很是繁忙。

尤其邵佳聽了顧轍轉述的鄭教授反饋意見後,還挺有良心地內疚了一下,覺得是自己的查文獻工作沒做好,才導致引用現有文獻引用不全、被教授說“重複造輪子”。

大夥兒合力之下,最終顧轍在一週內、把那篇行業綜述的第一部分拆分出來、並且由鄭教授親自修改後,投稿了出去。

第二、第三部分拆分內容,則多拖了一個多星期,基本上到了十一月過半時才投遞。

國內期刊普遍審稿是一到三個月,投遞人的頭銜能影響到期刊編輯的工作效率、讓編輯幫著儘快安排同行評審。

但是同行評審本身還是雙盲的,評審人只會看文章的專業水平,並不知道自己評的是誰的。所以說,無論是鄭教授還是顧轍署名的文章,第二階段需要的時間基本是固定的。

這麼一算,最快的情況下,顧轍那片綜述的第一部分,可以在11月底的《東海大學學報》(英文A輯)上得以刊登。而第二、第三部分至少要再等一個月,到12月底。

如果同行評審速度稍慢一些,不給你加急,那麼都再拖後一個月也是正常的。

前期論文鋪墊下去之後,顧轍這邊暫時也還顧不上立刻展開實驗科研。

因為11月下旬有期中考試。在竺院,大一的期中考試還是直接給部分學科結學分的那種,很重要。

所以顧轍除了寫論文的時間,剩下的都在忙學習,連健身都稍微耽誤了些,甚至體重都稍微反彈了兩斤。

……

好在這些考試最後也都是有驚無險透過,成績也還可以。最早的一門11月25日就出了分數,其他課陸陸續續到12月初,也全部可以查到成績了。

大學裡的考試當然不會公然宣佈成績,也沒這個必要。只能是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老師那兒查分。

結果出來的時候,顧轍同寢室成績最好的孔超凡,還有班長吳丹青,都去查了分數,回來還告訴了顧轍,說他在班上排第五,還算是非常不錯的了,寢室裡只有孔超凡總分比他高。(60個人的大班)

顧轍最近因為忙自己的事情,跟同班同學和室友都沒什麼交集。

吳丹青平時也不敢打擾他,知道他似乎是開公司、搞發明,很有前途的樣子,這天幫他查了分數,才趁著午休吃飯的點,跟顧轍套套近乎。

“顧哥,考得不錯嘛,看你每天那麼忙,成績居然沒拉下,至少是前10%了。我看你都沒去郭老師那兒查,是不是本來就很有把握?”

顧轍頭也不抬地扒拉著青椒牛柳,又喝了口湯順順嗓子,才隨口說道:

“考完了就不想了唄,最近在忙租實驗室的事兒,可能過兩天就要開始搞一點小研究,自己找的課題,跟鄭教授申請過了。

這次的考試成績,也算是僥倖。我這人讀書,觀其大略不求甚解,學東西快,不容易學精。也多虧了院裡的考試本來就追求通識課階段浮光掠影快速過掉、找到專業方向之後再深入,出卷題目才不難,我這種人才考得到這名次,不然我想都不敢想。”

顧轍跟室友們關係還是不錯的,他也不想脫離群眾,所以能說的都說。平時他只是沒空,不是想隱瞞。

他說的話也都是實情。當初高考進來的時候,顧轍就是開了點小掛的,他的真實學習能力,在竺院這群牛逼學霸中間,最多就是個中等水平。所以日常考試混箇中遊就算值回票價了。

只是仗著上輩子很多大學裡的理科基礎課學過一遍,加上他這個“隨便學學混到60分比誰都快、學到80分就跟別人速度差不多、要到90/100基本不可能”的稟賦特性,契合了大一的“博而不精沒難題”考卷、量大管飽,才混了現在的名次。

他已經很滿足了,連洪荒之力都用出來了,完全不敢想更多。

吳丹青頗為他後怕了幾秒:“搞自己的專案是重要,但成績也重要啊,換了別人是無所謂,你可是每學期都要拿邱成桐獎學金的,多少雙眼睛盯著你呢。

就說這獎學金,雖然全院前兩成的人都能拿到獎學金,但你這檔每學期兩萬塊的邱成桐獎,連5%的人都不到。

你要是單論考試卷面成績,這次高數上、大物上這批課程,也就年紀240人裡前20,最多前7~8%。

光靠這分數拿這獎學金,肯定有人不服啊。就算下學期暫時給你機會觀察一下,要是你始終分數追不回來,大二上來被取消了獎學金,可怎麼辦?”

吳丹青知道顧轍現在有點不差錢了,他的本事似乎能每學期幾萬十幾萬地搞錢——這個速度當然是低估了顧轍,是吳丹青根據他所知的情報推斷出來的。

他對顧轍來錢速度的判斷,基本上基於顧轍之前調解的那個專利官司。

但是吳丹青也知道,邱成桐獎學金關係的不僅僅是錢,也是一個榮譽,如果中途因為成績下降被取消,將來留學交流生的名額可能就會受影響。

顧轍就算將來要做產研大佬,有個頂級科研學府的招牌和人脈,也是大有用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