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回到新野,劉備早已收到孫紹傳回來的趙雲的訊息,此時正在命令全城張燈結綵,慶賀趙雲平安歸來。

趙雲比新野送信人給的訊息提前歸來,因此劉備並沒有來得及到城外迎接,趙雲入城後見到新野家家戶戶都似要辦喜事一樣,還以為當真有什麼喜事,一問之下才知道所做的這些竟然是為了慶賀自己歸來。

趙雲心中不知是什麼滋味,他見到長沙繁華想到新野凋敝,心中焦急夜不能寐,這才趕回新野,新野卻浪費錢財進行慶賀,而慶賀的物件還是他自己,這讓他趕到內疚。

趙雲急忙趕到劉備府上,見到趙雲激動地淚流滿面,擁抱著趙雲哽咽難以自已,關羽、張飛也紅了眼眶。

生死走了一遭,再見到劉備,趙雲同樣心中激盪,不過他還是很快控制情緒,懇請劉備讓百姓停止慶賀。

劉備聞言面色一滯,不過他立刻反應過來,他盯著趙雲看了幾息,見趙雲面無異色,這才聽從趙雲勸諫,讓簡雍傳令下去取消慶典。

趙雲雖然面不改色,但心中卻明白,劉備之所以這樣做可能是因為心中有愧,但趙雲其實對那件事已經想開了。

即便當時被魯肅拆穿時候趙雲也心中抑鬱,但這些日子趙雲也想明白了,當時情況下劉備做這樣的決定又有什麼錯呢,最重要的是,無論劉備怎麼算計的,他自己是心甘情願的,即便是知道劉備當時有所欺瞞,他一樣會義無反顧的出征。

趙雲不希望此事成為他與劉備之間的隔閡,他希望這件事永遠藏在心底,永遠不要再提起。

張飛傷勢已經好了許多,雖然還不能與人動武,但正常行走已經沒有大礙,只是經過宛城大戰,他身上被多處燒傷,就連臉上也有幾塊燒傷的傷疤,沒辦法再復原了。

張飛是個直率人,趙雲這次不顧生死主動深入敵後,讓張飛真正將趙雲當成與關羽、劉備一般尊敬愛護的兄弟。

趙雲經此一戰,名滿天下,他重歸新野極大地振奮了新野的軍心士氣,絕大多數將士對趙雲都是心悅誠服。

不過凡事總有意外,以傅士仁與糜芳為首的一些將領就覺得事有蹊蹺。

他們質疑帳下將士皆亡,為何趙雲與華成獨能逃生?

趙雲僅此一戰後天下聞名,如此威名,難道江東孫權、長沙孫紹都不曾招攬於他,特別是趙雲回來之後話裡話外對長沙總有諸多褒譽,既然長沙那麼好,為何趙雲還要回來?

趙雲的徒弟華成現在就留在了長沙。

最後他們覺得趙雲所說的,長沙孫紹看重於他,親自贈他良馬武器,送他登船歸來的話都是撒謊,就連他們都知道如此人才不為我用,必為我殺的道理,孫紹這般看重趙雲,怎麼會放趙雲歸來?

傅士仁是幽州廣陽人,同樣是在幽州就追隨劉備的老臣,其資歷比趙雲還高,糜芳也是在徐州與其兄糜竺一起拋家舍業跟隨劉備,二人在軍中威望不低,他們如此質疑,很快便影響了許多不明就裡將士,一時間軍中流言四起。

對於流言,趙雲選擇沉默,他知道此事很難說清楚,多說多錯,說不定越描越黑。但他為救新野捨生忘死,為回新野拒絕了孫權、孫紹的招攬,回來卻被同袍如此質疑,即便是他,也難免心中鬱結。

對於流言,劉備首先當眾表達了對趙雲的信任和支援,並嚴令無論是誰之前那些流言蜚語不許任何人提起,否則嚴懲不貸。

劉備的軍令效果還是有的,至少在明面上無人膽敢在提起此事,只是私下裡傅士仁與糜芳卻是陽奉陰違,導致流言屢禁不止。

關羽原本就對趙雲心存愧疚,劉備想要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他已經覺得不妥,傅士仁與糜芳如此作為,關羽、張飛勃然大怒,

二人親自闖入傅士仁、糜芳軍中,將傅士仁和糜芳當眾打倒緝拿。

不僅如此,暴露的關張二人還將傅士仁和糜芳拖到軍中校場,當著全軍將士的面鞭笞二將,二將不敢反抗也無力反抗,被打得皮開肉綻。

當劉備和趙雲及其他文武趕到現場的時候,傅士仁、糜芳已經渾身浴血,奄奄一息了。

劉備大怒,就要嚴懲關羽、張飛,關羽面沉如水並不說話,張飛不服,破口大罵傅士仁、糜芳是小人,造謠中傷兄弟趙雲,活該捱打,還揚言誰再敢亂說,此二人便是下場。

趙雲又感動又覺得尷尬,只好一邊拉著張飛不讓他繼續胡言亂語,他知道關羽、張飛二人雖然是為了他,但這事絕對是做錯了,於是並不為關羽、張飛二人求情。

但趙雲也不願讓關羽、張飛因他受過而無動於衷,於是懇請劉備與二人同罪。

糜竺之前也提醒過糜芳,不要胡言亂語,但糜芳卻不聽勸。

糜竺知道糜芳是咎由自取,但被人當眾打得半死不活,糜竺還是覺得心疼至極,畢竟這是他一母同胞的弟弟,縱然有錯,縱然要罰也不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