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竺心中有氣,因此簡雍、孫乾等都替關張求情,糜竺卻是一言不發,只做不知。

糜芳被打得痛昏過去,在糜竺呼喚下漸漸清醒,見兄長來了,頓時覺得心中有底,他不顧疼痛,痛哭控訴道:「關羽、張飛二人目無軍法,戕害同袍,若不嚴懲,以後軍令何以服眾?」

糜竺沒想到兄弟如此不識時務,顧不得糜芳傷勢捂住他嘴巴不讓他再說。

傅士仁也來了脾氣,大聲哭訴道:「我與糜芳只是合理懷疑,絕無私心,趙雲自己都無話可說,你們憑什麼痛下狠手?你們是跟隨主公從幽州起兵的,難道我傅士仁就不是嗎?趙雲早年就有離開主公的先例,如今回到新野卻只說長沙千好萬好,還自相矛盾的說孫紹既看重他,又親自送他離開,說出如此漏洞百出的謊言,誰能保證他不是已經暗中歸順了孫紹?」

圍觀軍士議論紛紛,劉封、關平等小將面面相覷,心中也是疑竇叢生。

趙雲即便再是無私,此時也難忍心中憤恨。他本想著清者自清,不願出聲,可如今因為他已經鬧得軍中不合,他再也不能不站出來自證清白了。

趙雲抽出一把長箭,雙臂用力將其折斷,擲地有聲的說道:「趙雲堂堂大丈夫,行得正坐得直,我以忠義為立身之本,從未做過背叛主公之舉,也不曾有半句虛言。皇天后土,神人共鑑,若有違背,必如此箭!」

古人敬重天地,篤信鬼神,趙雲為自證清白立下如此重誓,全軍一片譁然之聲。

趙雲說完,心中卻並不輕鬆,他不願在在此成為眾矢之的,向劉備告了一聲罪,便先行離開。

趙雲立下如此重誓,加上他素來行事作為,軍中將士無有不服,反過來聲討傅士仁、糜芳二人不該錯怪忠良,關羽、張飛雖有不該,卻事出有因,不該被懲處。

傅士仁、糜芳此時也相信趙雲並無二心,但他們之前懷疑趙雲確實沒有私心,如今被打得半死不活,還被千夫所指,也覺得異常憋屈,不過二人自知理虧,也不敢再叫嚷。

劉備頭大如鬥,左右為難。關、張是他兄弟,傅、糜二人也是跟隨他出生入死不離不棄的手下,而且站在他們各自的立場之上,誰都有自己的道理,同時鬧成這樣,也都有自己的委屈。

趙雲就不說了,他深入敵後捨生忘死,之後拒絕條件更好的二孫招攬,回到新野,卻被袍澤質疑,特別是他離開劉備六年的事情被當眾提起,趙雲雖然問心無愧,卻也有口難辯。

傅士仁、糜芳確實有錯在先,他們以己度人覺得趙雲回來蹊蹺,但他們也沒有私心,如今

不僅白白捱了一頓暴打,還被千夫所指,全軍唾罵,心中也是鬱郁難平。

關張二人枉顧軍法,痛打同袍絕對是千萬不該,但他們也是為了趙雲鳴不平,想要息止流言,也是事出有因,如今全軍都在為趙雲鳴不平,不罰關張,不足以正軍威,若罰關張,則可能逆了眾意。

傅士仁、糜芳也不可不罰,不罰則軍中流言難禁,罰了則可能讓幽州老部下寒心,糜氏兄弟也可能心中生怨。

劉備經歷過大風大浪多了,但也從沒有感覺比此時更加為難,他一時之間不知如何決斷,然而全軍將士此刻都等著他決斷,拖延不得。

正為難時,劉備腦海中忽然靈光一閃,想起來曹操曾經與他提起過的一樁趣事。

那是曹操東征呂布的時候,大軍經過麥田,曹操車架被麥中飛鳥驚嚇失控,踩踏了大片麥田。

曹操事先有言,不可踩踏農田,否則軍法從事,現在卻是他自己觸犯了軍法。此時曹操也處在兩難之中,不過他隨機應變,想出了割發代首這一招,既全了軍法之威,也沒有真正處罰自己。

劉備現在的情況雖然與曹操當時不同,但曹操這事卻給了劉備另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一瞬間劉備便想出瞭解決眼前局面的對策。jj.br>

劉備站到校場高臺上,全場將士早就將目光集中到他身上,見他走上高臺,紛紛停止了議論,劉備森然道:「全軍肅靜,聽我一言。今日涉事諸將,除子龍外個個有錯,你們可知罪?」

劉備將目光投向場中關羽、張飛、傅士仁、糜芳四人,傅士仁、糜芳雖然被打得半死,但劉備目光轉向二人時,二人還是堅持跪倒在地,拜道:「主公,末將知罪,請主公責罰!」

劉備面無表情,道:「你等先出謠言,在我嚴令之後依舊不知收斂,中傷子龍,罪大惡極。念你們犯此過錯非出私心,且今日已受重處,軍杖且免了,但你二人需當眾向子龍賠罪,你二人可服氣?」

傅士仁、糜芳齊聲道:「我等服氣,願向子龍將軍賠罪!」

劉備又看向關羽、張飛,道:「關羽、張飛,你二人目無軍法,擅用私刑,毆打同袍,你們可知罪?」

關羽昂首不語,張飛反駁道:「此二人壞我兄弟名聲,破壞軍中袍澤之情,屢教不改,若不嚴懲,讓子龍如何自處?張飛替天行道,無罪!」

張飛的話說道許多軍士心中,圍觀軍士立刻有人附和道:「三將軍有情有義,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