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思未生之前有何象貌,又思既死之後有何景色。”

“則萬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然物外而遊象先。”

“老師之言,言簡意賅,道理通透!”

……

暮時雲雨散,晚霞掛在西邊。

城南槐花巷,李韻漣懷揣通透步出劉府,眼望巷口,口中複述老師妙語。

清風拂面,其神暢然,俊貌增添神采。

身後書童相隨,劉平相送。

出來小巷後,書童不禁問公子:“此言何意?小人不甚明白。”

李韻漣享風笑道:“此乃‘見性’之法!”

“其意是‘試想一下,自己出生之前是什麼相貌。再想一想,死之後又是怎樣的形象。’”

“‘如此想過之後,心體就會安靜下來,諸般雜欲隨之死灰消失,內心便會因寂靜而顯出【本性】,便可看清【本相內貌】。”

“即老師所言【萬念灰冷,一性寂然】。”

“之後,自可超然物外,而遊象先!”

“象先,乃超越形體之外,精神外遊心體。”

“若能做到‘遊象先’,就能使‘自心安定寧靜,保持不煩不亂,心氣和諧自然。有神自在身!’”

“這便是老師說的【彼心安靜,利安以寧,勿煩勿亂,和乃自成。而有神自在身】。”

話到此處,韻漣目光流淌清澈,透出對老師劉奉義敬慕、欽佩之情。

其上述之言,是他拜師之後劉彥親傳。

這些妙理,皆出自司徒心學《內業篇》中【治心】一章,即《君心化龍·內卷》首篇首章。

這表明,劉彥視他為‘親傳弟子’。

即便是早入門的於成業、書玉子,也未曾蒙受老師傳道‘心學’。

韻漣李子明,乃劉門第一個得受‘心學’之人。

但李韻漣卻不知曉。

劉彥在書房與其授業之時,隻字未提‘司徒心學’,只告訴他‘此乃【治心】之術’。

說:“我將外出行學,不能帶你同行。授你【治心之術】,你自修之,戒驕戒躁,安心定志。”

“先把心性治好,修養自身品德,此乃入學之基本。”

“為我弟子,學問可以不濟,但不能無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