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思路是對的。

因為隱喻的確可以幫助影片節約解釋的時間,可問題是,觀眾連劇情都沒理順,哪還有時間去注意隱喻?

第二幕結束,整個放映廳裡鴉雀無聲,大家都沒看懂,但又害怕只是自己沒看懂,所以不敢發出任何的質疑聲。

在這種情況下,第三幕,也就是最終幕開始。

當第一幕用了42分鐘,第二幕用了57分鐘,於是,留給第三幕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或者說留給詩人翻盤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如果,他能在僅存的時間裡,將故事給圓回來,也沒問題。

但……

講故事,真不是第五代導演的優點。

於是,整個第三幕開始的節奏就成了:

衝!衝!衝!

從99到105分鐘,陳導真的是硬拉,把三條線硬扯在了一起。

主角們集中在這六分鐘不到的時間裡強聯絡:

崑崙獲得盔甲,崑崙去找傾城,崑崙和傾城救光明,無歡審判光明殺王,崑崙說出真相,傾城和光明分手,崑崙和光明獲罪。

6分鐘,六個點。

在這六分鐘裡,故事節奏開始像脫韁的崑崙奔跑起來。

你以為在接下來的時間都如此嗎?

不,劇情卻在電影的105分嘎吱一聲硬剎車,開始散步。

因為從105分從121分,剩下的所有時間都發生在一個場景,一場小型話劇,一個情節:

無歡對傾城解釋自己畸戀原因。

是的,第三幕在前六分鐘光速進行了六個情節,接下來的十五分鐘就講一個。

昇華主題?

可在觀眾眼裡,這就好比公交車師傅飆車花了六分鐘連過六個站,勐地剎車,改讓一頭牛花了十五分鐘拉你們到了終點站。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整合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援離線朗讀的

,點影片的主體。

所以最終的結論是,這部電影是三男主。

第一幕的男主角應該是崑崙。

第二幕的男主角大概是光明。

第三幕的男主角好像是無歡。

當觀眾陷入糾結男主的怪圈時,這部電影就已經從地基塌了。

詩人親手推開了國產魔幻電影的大門,結果還沒到一部電影結束,他又掏出電焊,準備焊的死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