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不得不說,很唯美。

但劇情,是真的很簡單,可又讓人看不懂!

聽起來很繞,電影因為時長的緣故,要在有限的時間裡講好故事,所以出場角色之間是相互有關係的。

特別是主角,會和多個角色有互動的關係,因為他是故事的開始。

主角張佰芝除了和光明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她和其他人物的關係都是單向的。

這就會導致一個問題:這個主角顯得很不重要。

就是那那都有她,可是她好像跟廢的一樣,就不斷被髮生故事,一點主觀能動性都沒有。

當然,詩人的本意有可能是表現人在命運前的無能為力。

但這對觀影效果而言是致命的,因為觀眾最容易代入的就是主角的視角,這種東一頭西一頭的劇情推進,就會讓觀眾跳戲,始終無法融入到電影氛圍裡。

而且這還間接導致了另外一個問題:誰是男主角?

崑崙?

全程像是藏在八樓的2路公交車下的阿杜,也許有心酸,但主角真看不見。

光明大將軍?

他倒是和女主傾城的關係是雙向的,可從觀眾的上帝視角看,他純純一個西貝貨。

無歡?

bt一個,不提也罷。

所以,在電影的前30分鐘,觀眾會陷入到一個遊戲,那就是:猜誰是男主角。

按照電影120分鐘算:開幕30分,發展60分,高潮30分,大

致比例是1:2:1。

觀眾猜完男主角後,總該進入正題了,於是在前30多分鐘的雙線故事(傾城線和崑崙線),終於完成合並。

不過還沒等觀眾緩口氣,在影片37分崑崙跳崖結束,再次分開。

沒錯,你沒看錯。

男女主角在影片已經進行了四分之一才相遇,遇見不到四分鐘就愛上了然後分開。

觀眾看完當然是一臉懵逼:

開始了嗎?不,已經結束了。

按照經典的劇本構造:三幕劇。

這時就是第一幕結束,轉向第二幕,到了第二幕,其實這裡的故事也很簡單:

鮮花盔甲是找到它真正的主人。

更讓觀眾的頭大的事情發生了,因為第一幕是兩條故事線,在這一幕有三條故事線:傾城線、崑崙線和無歡線,兩兩彼此交織,卻始終沒有合併在一起。

從觀眾觀感來看,就是一張亂七八糟的網,一會兒這,一會兒那,到處都是線,可到處都是洞。

能看出詩人的野心很大,但故事都講不明白,野心終究會變成笑話。

而且在這一幕裡,詩人開始玩隱喻,什麼籠子、風箏、羽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