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之後,科幻片這個型別就是沉寂多年,不過做為電影分類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並不缺少受眾。

所以當《月球》在戛納獲獎,並且拿下科幻界頗具盛名的土星獎後,很多人對其的期待值無限的拔高。

很多人下意識的人希望看到一部類似於《星球大戰》那種型別的娛樂科幻大片,但《月球》呈現出來的更多是人文關懷。

聽著背景配樂帶著神秘感的跳動,觀眾看到與節奏相匹配的月球採礦工廠。

銀白的建築群與月球的灰土地融為一體,荒涼而美麗,主角吳剛一個人在此工作。

整體的壓抑感撲面而來,董熹對於孤獨的營造感十分的出色,從空間上和時間上,不斷的累積同時也積累著觀眾的不滿。

當下的觀眾很難帶入如此的深刻的場面,他們是膚淺的,也導致電影的評價,喜歡的喜歡的要死,不喜歡的表示失望。

如果這部電影是新人拍攝,那麼受到的輿論壓力會小很多,但很可惜這是大導演董熹的作品。

貴為國內t1級別的導演,他必須承擔起相應的壓力。

《月球》在國內的票房走勢一般,在國外也是很難破冰。

華語電影,想要在國外賺錢,要麼是古裝片要麼是動作片,科幻片?

“華國人憑什麼拍科幻片?”

這種情況下,遠在美國的董熹都接到不少電話安慰,彷彿《月球》就是他的生涯滑鐵盧。

但實際上,不提電影幫他拿的獎項,讓他在國際上的地位提升。

就算票房方面,《月球》也輕鬆的收回成本,院線方面的回饋,電影的上座率依舊很高,所以也不會有砍場的尷尬。

但媒體不管這些,這年頭的小報紙、小網站就跟現在的公眾號似的,為博眼球什麼標語都敢上。

【大導演董熹的隕落~】

【跌落神壇,論董熹的新電影遇冷帶來的啟示。】

【戛納影帝?請勿忘記初心,你是個導演!】

“哈哈哈~”別說普通人不懂,就連圈內和董熹有間隙的人,看到這些標題都會大笑三聲。

彷彿董熹真的被市場所拋棄。

當《月球》在內地上映半月,票房開始停滯不前的時候。

10月15日,舉世矚目的神五上天,航天股大漲,連帶著太空題材的《月球》也跟著喝了口濃湯。

沉寂許久的熹子宣發部門,轉身就藉助神五上天的熱度,開始宣傳影片。

人在國外的董熹,都被外國記者詢問,關於載人航天的看法。

畢竟神五的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成為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對此董熹能說什麼?

他只能面對著鏡頭豎起大拇指,喊上一句:“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