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短暫的訓練後,就會迎來自己的摔角生涯首秀。

這期間,《壹十三》也在有條不絮的進行著宣傳,確定會在10月15號週五,在洛杉磯中國劇院舉辦首映禮。

而國內方面,《月球》也正式登陸內地和港島院線。

由於董熹不在內地,所以顯得有些聲勢甚微,彷彿不太受關注。

宣傳也是常規手段,甚至沒有路演、首映禮、後續的一系列宣傳措施。

一張簡簡單單的海報,董熹穿著太空服,身後就是月球基地的背景。

《月球》,董熹生涯第8部導演作品。

第5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第29屆美國土星獎最佳科幻片以及最佳男演員,華國國家航天局推薦影片………

這是董熹這麼多年以來,投入宣發資源最少的一部電影。

首日票房在好萊塢大片和程龍的夾擊下,“僅僅”只拿下900多萬。

不過這已經是整個國慶檔的單日票房冠軍,相比於北美的電影市場,內地此刻的影市就如同嬰孩般稚弱。

《月球》的票房姿勢還算穩定,600萬、550萬、520萬,連續四天過500萬的票房收入,也讓總票房突破2000萬。

按照這個趨勢下去,《月球》有可能成為董熹生涯票房最低的作品。

谷篴

因為對於的電影評論,兩極分化嚴重,茄子網評分僅有7.8分。

“很無聊,抱著看科幻片的朋友,可以考慮去瞧瞧《駭客帝國3》。”

“2分科幻8分人性,簡單來說這就是一部披著科幻片的文藝電影。”

“如我所料,國內沒有孕育科幻電影的土壤。”

差評主要還是集中在電影的分類上,要知道《月球》在宣傳上打得是:國內科幻題材電影的復興之作。

復興?

難道國產科幻片有過輝煌時代嗎?

其實,國產科幻電影的萌芽早在1982年,有史料可考的國產第一部科幻電影《莊子夢蝶》問世。

該片依託於《莊周夢蝶》的典故改編而成,被公認為華國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無聲片。

不過可惜,該片已經失傳,只有零星的記載。

而到了30年代,第一代導演楊小仲就拍攝過《六十年後上海灘》和《化身人猿》,他也是華語科幻片的先驅者。

建國之後,電影行業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流行的是各類現實主義題材,而這種主打科學幻想或是奇幻腦洞的型別電影則一度停滯。

但並不代表這一時期,國內科幻電影就完全沒有發展。

1952年出品的《小太陽》,1958年的《十三陵水庫暢想》,1980年的《珊瑚島上的死光》等很多優秀的電影。

特別是《珊瑚島的死光》,讓國產科幻片在80年代經歷了短暫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