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 嬴政對李斯的考校(求全訂)(第3/4頁)
章節報錯
兩人這才明白嬴政的意思。
李斯斟酌了一下,隨即恭維道:“以我秦國之實力,以大王之志向,臣以為二十年內,山東諸國當滅。”
而今韓國已滅,秦國東出門戶大開,毫無阻礙,秦國進軍也更加方便。
“那麼你以為下一個目標選擇誰。”
嬴政淡淡問道。
聽得考校之言,李斯忍不住上前幾步,站在嬴政右側稍後一些地方,“臣以為先滅三晉,數百年前的晉國便是橫檔在我秦國東進之路上的大山,後來三家分晉,才給了我秦國東出的機會。
因此臣認為我秦國當先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如今韓國已滅,下一步當滅趙,再滅魏,三晉一滅,天下泰半盡入大王之手,屆時裹挾大勢,攻滅地域最廣,兵馬最多,最為強盛的楚國,楚國一滅,燕齊再無抗衡之力,隨手可滅。”
“屆時諸侯滅,帝業成,吾王必將萬世傳頌!”
李斯說到最後,情緒激動,大禮參拜。
聽得身後之話,嬴政終於轉身,他深深望了一眼面前的人,微微頷首,“很好,你說的不錯,但是二十年太久,寡人等不起,也不願等。”
嬴政伸出一根手指,“十年。”
“這個天下亂了太久,寡人慾要十年平定山東,你們以為秦國現在具備這樣的力量嗎?”
嬴政雙眼凝視兩人,沉聲問道。
韓國已滅,嬴政自然不甘於現狀。
這一年多的韜光養晦,不過是為了下一次更大地戰爭做準備。
而今聯燕即將功成,又分別與魏、楚、齊三國聯姻,孤立趙國,趙國現在不滅何時滅?
現在唯一制約他的因素便是秦國的物資。
十五年前長平之戰,雖然坑殺趙國四十多萬兵馬,但秦國同樣有不少折損,之後進攻邯鄲導致的大敗更是損失秦軍二十萬。
加上白起被賜死,這也是為何這十幾年來,秦國並未進行大規模的征戰的原因所在。
以一打六,秦國也是有壓力的,尤其後勤。
因此後來這些年,都是使用慢慢磨,慢慢吞的策略,逐步蠶食。
在他繼位的時候,韓國只剩下都城以及周圍的十幾個大小城邑,只有一郡之地,名存實亡,這也是為何嬴政能在分化聯軍之後,從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滅韓的原因所在。
但凡韓國再大一些,有曾經的疆土,秦國都不能一戰而滅。
而夢中只所以能做到十年滅六國,那是因為秦國為了打這一仗,已經做了十五年的準備。
呂不韋在相邦位的十年,治國如他經商一般,在後方為秦國囤積了大量的糧草與兵械,讓秦國經濟繁榮,而鄭國渠的成功,又為秦國開拓數萬畝良田,保證秦國後勤無憂,兵強馬壯。
加上十餘年的不斷消磨、蠶食,讓趙、魏等國進一步的衰弱,無法恢復元氣,這才能一戰定之。
而今秦國後勤自然也能撐持大戰,但是想要連續攻滅諸國,卻是不易。
一旦給對方反應過來的機會,就會多出不少變數。
“十年?”
因此,聽到如此豪言壯語,李斯驚愕抬起頭,他說二十年,已經是極為保守了。
這幾日,他也看了不少秦國內部的資料,知道秦國現在的情況,經過計算,因此才會說二十年。
沒想到,嬴政足足提前了一半的時間。
不過李斯並未否決,因為那樣他害怕招惹嬴政不快。
不過心中終究還是忍不住自語,“大王雖然一舉滅韓,但終究還是年輕氣盛,以為其他五國像韓國一樣脆弱。”
“殊不知,韓國是因為這些年被秦國不斷進攻,導致國土越來越小,實力越來越弱,這才能一戰定之啊!”
心中這樣想著,李斯口中卻是堅定說道:“大王要十年一統天下,臣必追隨大王左右。”
嬴政深深看了眼李斯,眼前之人的性格,依舊如同夢中一般,太擅長察言觀色,逢迎君上。
不過李斯與諂臣最大的不同是,李斯確實是有著很強能力的人,並非只懂得獻媚君上之人。
李斯的能力,在當今之天下,也是有數之人。
“臣子當為君分憂,李斯,寡人讓你當議郎,不是讓你來支援寡人的決定,而是讓你來分析可行性,以及該如何行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