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 哪裡來的精銳騎兵(第1/2頁)
章節報錯
騰子居感覺到自己終於發現了沈傲不如人的一面,那說是太過自大了一些,也正因為此,他都沒有半路出手的意思,他還巴不得沈傲可以順利的趕到蠻地,蠻王去收拾了他呢。
萬想不到,結果傳來,與自己相像的是截然相反,他在震驚的同時,便不敢在小看沈傲。這一次來,就是想看看經歷了戰爭洗禮的少年忠國公是不是有什麼變化。
十幾萬人下跪的場景還是非常壯觀的。龍輦之中的乾文帝雖然還沒有下得馬車,但也看到了這一幕,不由是一臉的喜色。他喜歡這樣的感覺,這種被萬人所擁載般的感覺。
龍輦緩緩而行,伴隨著不斷高呼萬歲的喊聲,終於停在了目的地,也就是英烈墓的側門之處。在這裡,乾文帝出了龍輦,他那高高在上的聲音也一併響起,“平身吧。”
“謝萬歲。”又是山呼海嘯般的聲音響起,接下來便是眾人譁拉拉起身而立的動靜,雖然並不整齊,但看起來依然是壯觀非常。
隨著皇帝的到來,所有人員全數就位。得到了乾文實的首肯之下,忠成侯沈雲義站了出來,拿著一份早就寫好的檄文大聲朗誦了起來。
說起檄文,他不僅指古代用於徵召、聲討等的文書,還可以用來曉諭天下之用。沈雲義手中拿的便是沈傲一早寫好的文章。
“漢昌十七年五月初一,忠國公奉皇上旨意,由大梁出兵蠻地,所帶一千兩百護衛,三千遊俠。五十輛牛車、軍資若干。一路向古州而行,穿肅州、新州至拔汗那城,聯合阿於達王於蘇對沙那城向蠻人發起攻擊...於六月初四,夜間偷營,大敗敵將孟定,俘敵殺敵數千之眾...休城之前火焰滔天,大敗蠻軍。俘敵殺敵近兩萬餘人...漢昌十七年九月初六榮歸大梁城...戰場之上,戰鼓擂動,兵戈相擊,將士用命,奪勝而回。此戰之中,亦是表現出一些我輩英雄兒郎,為大乾之安危獻上年輕的生命。經請聖意,特建英烈墓一座,將戰死將士之名永刻其上,流傳千古,享受世代後人之香火,得後人之永記。漢昌十七年九月初十。”
大聲將檄文念出之後,全場之中一片的靜寂,似由這檄文之中,大家看到了在慘烈的戰場之上,英雄兒郎奮勇殺敵,為國建功的一幕。直聽得不少年輕的健兒們是激動不已,只恨不得自已也可以持刃衝到戰場之上,一展英姿。
“不錯。”乾文帝的目光掃過眾人,滿意般的點了點頭。他已經看出,這個英烈墓和檄文的效果已然出來,若是在有戰爭的話,想必徵兵之事不會在成為老大難的問題所在。如此,今日之目的便算是達到了。
繼忠成侯之後,兵部尚書程柏林,身穿著大紅色官袍也走了出來。他將代表著兵部肯定這一次作戰中犧牲的遊俠,確定他們的身份,彰示他們的所為都是為國捐軀,他們的名字將會被後人所銘記。同時,兵部也會對死去遊俠的親屬進行一定的撫卹和照顧等等。
程尚書還在那裡講著,人群中封萬里、孫伏虎等人都是一臉激動般的模樣。
沈傲完成了對他們的承諾,送回了戰死遊俠的骨灰,讓他們可以落葉歸根,重回大梁城。
不僅如此,這些戰死的兄弟還會受到最大的尊重,便是當朝皇帝都來表示了尊敬之情。若是人死後當真可以地上有知的話,怕是這一會便可以瞑目了。
在這一刻,眾遊俠們更多的還是感謝沈傲,不是國公爺的話,這些個遊俠想必死也就死了。已死之人,就像是樹上的落葉一般,不管以前是多麼的炫麗多采,但死後化來大地之中,誰又會去真的在乎呢?
程尚書所說的多是官面文章,這一言便足足有小半個時辰,這才閉上了嘴巴,一幅出過了風頭滿足般的樣子回到了百官之列。
“大會進行第三項,送犧牲英雄的骨灰和衣冠入墓。”忠成侯的聲音又一次高昂而起。
隨著話聲落下,在之前乾文帝所行的那條安全通道上,走來了一支整齊而威武雄壯的隊伍。
遠遠看去,一片黑色的浪潮湧動而來,顯得肅穆無比。六人一排,足足五十排,正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走在隊伍的最前方。
這三百人全數穿著黑色的鎖子甲,頭帶只露出了鼻孔與雙眼的頭盔,腳蹬由牛皮製成的黑色戰靴,手握近三米長的鋼槍,遠遠看去,就像是一道鋼鐵洪流一般撲面而至。
三百人都是跟著沈傲去過蠻地而歸的戰士,他們受過嚴格的佇列訓練。這幾日更是一刻都不得閒的進行入場佇列訓練,好在人數不多,且每一排只有六人而已,想要保持到隊伍的整齊性也就容易了許多。
昨天下午,沈傲還曾去看過他們的一次彩排,終於點頭認可,這才有了第一次在世人前的亮相。
動作整齊劃一、人與人間的間隔距離相等、在加上統一的服裝和武器,使之讓人一眼看去,便不由有眼前一亮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