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騎著牛,看著遠處那荒蕪的耕地長滿了荒草,一隊又一隊計程車兵低著頭從他身邊經過,諸侯們不斷的發動戰爭,底層平民或是逃亡,或是反抗...於是乎,老人拿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他希望君王們能少過問政治,少些慾望,聽其自然,對百姓輕徭薄賦,讓他們修養生息,不要插手他們的日常生活。在同情人民的同時,他又提出愚民,或許,老人認為只有愚鈍的平民,才不會起做無謂的抵抗,鄭國人起義了,他們死了,魯國人起義了,他們死了,晉人起義了,他們也死了。

讓他們變得愚鈍一些,讓他們學會忍受,減少一些鬥爭。

他看出了對立面的轉變,可是因為時代的侷限,他否認了對立面的鬥爭,誇大了對立面的統一。

即使如此,他還是那個世界上最早提出樸素辯證法思想的人。雖然這樸素辯證法思想被唯心主義所沖淡,最後導向了形而上學。

在他之外,還有一個幼年喪父,家道中落的沒落貴族子弟,他也在觀察著這個天下,他看到禮崩樂壞的天下,看到那接連不斷的戰爭,人民所遭受的各種苦難,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天下有道。他這個道,卻跟老子的道有些不太一樣。

他對華夏影響最大的地方,可能就是他提出了一個新的“正名”手段,華夏君王原先的政治手段是“政”和“刑”,而他提出了“德”和“禮”,更多的強調道德,君王若是能用德來治理國家,將得到人民的擁戴,這一定可以讓社會穩定下來,讓人民所承受的痛苦得以減輕。

這位當然就是孔子。

總有人無腦的辱罵儒家,或者無腦的鼓吹儒家。實際上,這兩者都不可取。

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你都看不到君主被人要求要提高道德水平,要善良仁義的對待治下百姓的事情,西方的騎士精神或許算一個,不過,跟德政思想完全沒有可比性。

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華夏的君王們都企圖建立一個禮制,有道德的社會,自己就是帶頭遵守這個社會公約,作為皇帝,要孝順父母,愛護百姓,哪怕裝,也要裝出這麼一個面孔出來。儒家思想最大的優點是什麼呢?錢教授認為,最大的優點就在這個“德”。

做一個對比,在儒家思想已經發酵之後,中國和其他地區的某一個君王公然殺死了自己的父母,或者殘酷的虐待了幾個無辜百姓,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若是在中國,則一定會引起軒然大波,可能引起群臣的牴觸,貴族的叛亂。而在其他地方,嗯,貴族們才懶得管君王做了什麼壞事呢。西方後來是透過宗教思想裡的條條框框來束縛君王的暴行,宗教思想裡那些對婚姻忠貞,敬愛父母等等道德觀念,跟德治是相似的。

儒家沒有那麼不堪,將華夏文明歷史上所遭受的創傷一股腦的安放在儒家的頭上,未免有些不太公正,可儒家也不是那麼的神聖,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道德維繫專制統治與等級社會,壓抑人性,鉗制思想,阻礙科技的發展...

至於說奴性什麼的...法家其實更有奴性,完全為君王服務,長期都是君王最忠實的鷹犬,早期的儒家反而更具有反抗精神,無論是孟子的君臣論,孔子主張的君臣關係,荀子所認為的臣子對待君王的方式,都表明了儒家並非是鼓吹什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一套,反而是追求一個平等的君臣關係。

只可惜,那樣有反抗精神的儒家得不到君王的重視,故而,他們就從各個學派身上學了點東西。

不過,哪怕在最後,君主專制發展到巔峰,儒家還是有人敢出來辱罵君王,指正君王的過失。

錢教授喝著一杯茶,暖洋洋的看著大家。

“讀論語的時候,一定要喝一杯熱茶...”

“別急著去讀,一字一句的輕讀,最好在溫暖的陽光下,捧著一本散發著油墨味的豎排版的論語,一段一段的輕讀...讀完一句,就喝一口熱茶。”

“相信我,那是絕佳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