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林非

1989年1月22日出生。

出生於龍巖市新羅區南邊郊區的小鎮—東肖鎮。

小鎮三面環山,分鄰著幾個村莊,我家位於鎮中的榴坑村。

鎮中心有個市集,五天趕一回圩。我的小姑姑在市集中開了一家獸藥店。

龍巖三中(東肖中學)與市集相鄰,中間是個加油站,位於鎮上東邊,一條公路從北邊城裡延伸上來,呈弧線在學校門口與加油站和市集面前經過,通向西邊的“紅坊”(地名)。

我奶奶的妹夫就是三中教導主任退休下來的,現在想想,那時候我也算是倍受老師們的照顧,多少有點他的關係,只是不能確定,我也沒有去問過。

我的父母在我小時候就在城裡居住打工,我與弟弟便在老家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兩兄弟小學時期就讀於鎮中的中心小學。

中心小學在當時不大,每個年級只分甲乙兩個班,從最早最少的23個人,到我讀六年級的時候最多有33個同學。

男生:陳樺,陳健,陳金亮,陳建安,陳文隆,張寶寶,張健龍,饒歡,黃濤,黃潘,張煌……

女生:小陳琳,大陳凌(這裡因為名字同音,老師按個頭叫的大小),王龍芳,張旖(讀yi,一直叫第三聲,很多老師經常讀錯),許雯,段思路,陳曉灤,陳筱帆,陳冰華……

這些名字是至今記憶深刻的曾經乙班中一部分的同學。

這個故事要從我們一起步入中學開始講起。

還未到9月1號,學校通知8月28號所有新晉學生參加一場考試,說是為了分班。

剛和許雯一起參加完軍訓式夏令營的我也去了。

毫不例外的和幾個玩的比較要好的同學走到了一起,其中包括陳樺,張健龍,張寶寶。

“我要把他連根拔起。”陳樺做了一個拔草的動作說道。

張健龍和張寶寶一臉不屑,就我一臉懵逼地問道:“什麼連根拔起?”

張寶寶不耐煩地說:“他說的是我們的年段長。”

聽他們說完之後我才知道:年段長,張連根,據說是個魔鬼教師,很是兇悍,以前發生過學生報復老師的事情,但是張連根聽說打了不少人,就是沒人敢動他。

考試中場休息時間,有一個人故意撞了我一下,然後走到另外一群人中看著我議論著。我看到其中的陳文隆,我知道,那是小學時期結下的樑子,也不去理會。看來,入了中學之後不會很安生啊。

原來的中心小學六年乙班,在步入中學之後,經安排,被拆得七零八落。

初中部的(1)(2)(7)(8)班設在新教學樓的一層,這棟新教學樓的建築風格很有趣,從上空俯視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學樓呈一個“凸”字形狀。按照“凸”字的筆畫順序,(1)(2)班安排在“凸”字第二筆和第三筆位置(即‘凸’字左邊)。中間突出部分一樓是大廳,簡單的掛著幾幅名人畫像和名人名言。

(2)班的隔壁就是年段室(老師簡易辦公室),然後是對著“凸”字大門的樓梯,再往右邊便是和(1)(2)班對稱位處“凸”字右邊的(7)班和(8)班。

我和張寶寶,張健龍,陳健,四個人被分到了(1)班,再續同班之緣。

與(1)班只有一牆之隔的(2)班就比較熱鬧了,除了陳建安,陳金亮,和饒歡三個男生,還有陳曉灤,陳冰華,(大)陳凌這些女生分到了一起。

初一(3)班的教室與高中部一起在後面的舊教學樓裡,地勢較高。是初一年段中最破舊的教室。有趣的是這棟教學樓是一個“凹”字型。凹進去的部分因地勢需要而建了十幾階階梯。(3)班則未處於“凹”字右邊,正對著(1)(2)班的後窗,相距十米左右。原先的乙班中只有倒黴的陳樺被分了進去,聽說最早陳健是分到(3)班的,但是因為(3)有一個學生與他同名同姓,所以又重新劃分到了(1)班。

(4)班?可能覺得數字不吉利,沒有開設。

值得一提的是(5)班和(6)班。

學校稱他們為“實驗班”,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進去的。每年的學費要比其他學生多出1000多,貌似是重點培養成績怪物的場所。被獨立安排在了綜合樓。望子成龍的家長們自然紛紛幫孩子報名,爭取名額。(後經過考證,純屬忽悠人的,那裡走出來的差生不比其他班級少,反倒是一個個都修煉得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畢竟別人入學交的錢比較多嘛!)當然,也會有好好珍惜的學生,只在少數而已,多為家長們的一廂情願。

王龍芳,張旖,許雯,陳筱帆,(小)陳琳等人也在實驗班“買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