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槍王李海峰

“馬球子,半拉臉;李雙俠,一隻眼。”這是抗日戰爭時期老百姓中流傳的一句話,後者指的就是李海峰。李海峰在當時的牡丹江一帶赫赫有名,人稱“神槍王”。

李海峰,1908年出生於密山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母親與姐姐早逝,與父親相依為命。春天,隨父下田耕種,冬天,隨父進山打獵,艱苦度日。

年輕時,有一次在做炸野獸的炸子時,不慎炸藥爆炸,李海峰左眼被炸瞎。但他以堅強的毅力和頑強的精神,在長期的狩獵生活中,煉出了爬山越嶺如走平地的本事,煉出了在六百米內彈無虛發的好槍法。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寇佔領密山,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廣大人民群眾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的李海峰,義憤填膺,揭竿而起,在寧安一帶組織起一支抗日義勇軍,報號“雙俠”隊,走上了爭取民族解放的抗日征程。“雙俠”隊以山區為屏障,經常出擊敵人,英勇善戰,打得敵人坐臥不安,不斷對“雙俠”隊進行圍剿。1935年,“雙俠”隊被日軍包圍,戰鬥異常激烈,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終因敵我力量懸殊,“雙俠”隊被擊潰,李海峰倖免於難,隻身突圍,在寧安三道河子隱居起來。

1936年,李海峰應招入伍,在不打抗日隊伍的寧安森林警察大隊做了一名“炮手”。這支隊伍由愛國將領李文彬率領,士兵多數是舊編吉林自衛軍、救國軍的軍人,抗日熱情極濃,都胸懷救國救民之志,正枕戈以待,準備大舉之事,反正抗日。1937年7月,在抗聯五軍黨委派人幫助下,經過幾個月的準備和內部動員,森林警察大隊150多人,連同家屬六、七百人在李文彬同志率領下,打死日本軍官八人,又繳了敵人新派來的五十多人的武裝監視隊,焚燒了防所,帶出所有武裝和軍需物資起義。被編為抗聯五軍警衛旅,李海峰被任命為警衛旅一團一連連長,成了抗聯隊伍中真正的一員。

李海峰所率連隊,作戰神勇,戰績赫赫,成了聞名全師的“炮手”連。二路軍總部秘密建立後,李海峰連隊被委以重任,駐守頭道卡子,成了防禦日偽軍進山的頭道守門神。

1938年,日軍大舉圍剿抗聯部隊,為儲存有生力量,抗聯部隊向密山、勃利方向轉移。3月18日,李海峰所率連隊一小隊16人,在小孤山與日偽軍400餘人遭遇,為拖住敵人,保衛總部和後方醫院、裁縫所安全,李海峰率領小隊佔據小孤山阻擊敵人,被圍一天,打退敵人五次進攻,擊斃敵人一百餘人。我十二烈士壯烈殉國。李海峰在雙腿被炸斷情況下,為掩護四名戰友突圍,戰鬥到最後一刻,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年僅三十歲。

為悼念為國獻身的革命烈士,抗聯二路軍追認李海峰同志為中共黨員。

李文彬殉國

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李文彬壯烈犧牲,他的遺骨和其他戰士的遺骨一道,被埋在十二烈士山的西南山嶺。

李文彬,黑龍江省雙城縣三姓屯人。1902年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少年時只讀過私塾,在家種過地,後在哈爾濱三十六棚哈爾濱鐵路工廠當過學徒工。1920年投入東北陸軍十八旅當兵,後又調到穆稜縣下城子東北邊防軍步兵六十六團騎兵營第一連當連長。“九·一八”事變後,李文彬同原部隊十旅一起參加了吉林自衛軍。1933年春,在日軍進攻下自衛軍全部瓦解。李文彬無奈回家待了一年多。1934、35年,他分別在依蘭、寧安森林警察大隊任大隊長。

李文彬為人正直、性情豪爽,胸懷救國救民之志,每談起國恥民恨的時候,都十分憤慨,表現出自己寧願捨身救國的崇高思想境界,在吉林自衛軍裡,他總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與日軍作戰。在駐守牡丹江左岸三道河子時,日寇企圖利用他的力量消滅活動在防區的抗日軍隊,但李文彬並未按日寇的意圖行事,相反在我黨的幫助下,駐防二年未向抗日隊伍打過一槍。駐寧安日軍對他“討伐”不力十分不滿,幾次想謀害他都未得逞。

1937年7月12日,李文彬在我抗聯五軍黨委的策劃下,率領部下150多人舉行起義。7月15日正式宣告參加抗聯,改編為東北抗聯第五軍警衛旅,後又於1937年11月擴編為五軍第三師,李文彬由旅長晉升為師長。

經過戰鬥的考驗,李文彬於1937年光榮加入黨。

在烈士山激烈戰鬥的時候,三師主力在師長李文彬、政治部主任王效明帶領下,已經撤到大砬子以西密山界內,離烈士山四十里左右,當他們聽到烈士山傳來槍炮聲時,李文彬說:“這是李海峰同敵人遭遇了。”但是增援已來不及了。李文彬果斷地命令部隊:“連夜抄近路趕到敵人前面,在大頂子山北部的大山彎裡打他一個伏擊。”

部隊開始了急速的夜行軍,順著來的路線,抄近路,在天亮前,搶先佔領了羅鍋橋大頂子山北五里左右山谷轉彎處的有利地勢設下了埋伏。

天放亮了,敵人帶著勝利的喜悅得意忘形的向寶清撤退。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已經進入了我軍的伏擊圈。這時,李文彬一聲令下,我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槍聲、手榴彈的爆炸聲響成一片,敵人亂作一團,被炸得鬼哭狼嚎,狼狽逃竄。抗聯戰士衝下山打掃戰場時,共擊斃敵人30餘名,我軍無一傷亡,繳獲大批槍支、彈藥。這次戰鬥僅用了十幾分鍾,成為抗聯史上著名的伏擊戰。

1938年五軍二師與四軍主力西征,五軍三師在蘭棒山一帶繼續開展鬥爭,很好地掩護了西征部隊。為了打破敵人的封鎖,三師在寶清西部山區密營附近種一些苞米、土豆。當冬季被敵人包圍時,這些糧食起了一定作用。並一有機會就出擊,敵人連連受挫,大為震驚。

1939年夏,周保中從牡丹江來到寶清,派黃玉清東巡虎林、饒河去找三師。黃玉清找到三師後,因敵人大"討伐”切斷了交通無法找到七軍。李文彬毅然率一個連作先遣隊同黃玉清回到寶清,找周保中領受新的任務。在等待與總指揮部接關係時,於9月12日遭到日偽軍35團和警察隊一部近百人的追擊幷包圍。

李文彬師長指揮部屬就地沉著應戰,奮力突圍。激戰數小時,終因寡不敵眾,李文彬和連長趙榮、師部副官張雲晉、四班長李青山、隊員佟祥等七人壯烈犧牲。

漢奸指著一具遺體說:“太君,太君,這是李文彬呀!”

敵兵一聽,象惡狼一樣搶分李文彬的衣物回去邀功請賞,並毀壞了烈士們的遺體。

我抗聯增援部隊趕到之後,敵人已經逃走。抗聯戰士滿懷對同志的敬仰、對敵人的仇恨,把李文彬等七烈士焚化於戰地,埋骨於烈士山西南的山嶺。

時年,李文彬僅 38歲。

寂靜的山林裡響起一陣祭奠的槍聲,在山谷裡回鳴了許久、許久……

激戰大砬子

烈士山西溝有一塊寬綽的草甸子,大砬子就在草甸子西緣的山根下,高約十二米,方圓二、三百米,是一座天然屏障。烈士山戰鬥後,敵偽“興安軍”常在此處活動巡邏,安營設卡,監視堵擊我抗日聯軍。

一天,五軍三師政治部主任王效明同志奉總指揮周保中同志委派,率領九團官兵二、三十人,到大砬子運取去年冬天儲存在那裡的給養。搬運中,被敵人發現。

偽“興安軍”有三、四百人,分成兩路,鉗形向大砬子攻來,當他們進到射程以內,抗聯戰士一聲大吼,排槍齊響,敵人被撂倒二十多人。遭到了迎頭痛擊,敵人狼狽逃竄,有的就地臥倒,有的逃到山腳下,開始打馬樁子,整頓隊伍,準備再次進攻。

敵人受挫後,開始用猛烈的炮火轟擊,掩護進攻。我抗聯戰士充分利用大砬子天然掩體,只要敵人稍稍向前蠕動,就點射擊斃,敵人無計可施,戰鬥形成僵持狀態。

王效明深知騎兵離開馬就沒有戰鬥力。他派兩名戰士迂迴到敵後,伺機襲擊敵人的馬樁子。一個時辰過後,敵人一支騎兵,從左側山緣向我背後迂迴,企圖抄襲我軍後路。就在這時,忽然聽到遠處傳來幾聲槍響,接著看到敵人的馬樁子驚散,馬在山野中到處亂跑,敵人後方亂了陣腳,不顧打仗,只顧去抓自己的馬。前沿陣地的敵人也亂了,不顧死活,滾的滾,爬的爬,拚命往回跑,我軍趁此機會,又一陣排槍打死十餘名敵人,敵人丟下屍體和驚散的戰馬向下逃散。

大砬子一戰,徹底擊垮了偽“興安軍”的囂張氣焰。戰鬥中,我抗聯張連長英勇犧牲,遺體被安葬在大砬子西邊的彈坑中。

李炮營阻擊戰

在蘭棒山南20華里處的撓力河、大泥鰍河的交匯處,有一座半地下的地窨子草房,這就是李炮營子。1938年3月25日,在這裡發生了一次壯烈的戰鬥——李炮營阻擊戰。

李炮,原名李玉成,1895年生人。在這溝裡靠打獵為生,已度過了二十多年。他原是關內人,因為好打抱不平,在家鄉為了替鄉親們除害,曾打死一名惡霸地主的兒子,為此,而流浪關外。他為人剛正不阿,厭棄世俗,頗有幾分俠義之氣。“九一八”事變後,他曾在大刀會汝司令隊伍裡幹了一段,當他看到這支隊伍已不再抗日時,便氣憤地離開了。於是,他領著妻子進入這深山老峪裡,打算老死山中,也決不當亡國奴。

1937年秋天,五軍三師派張雲晉副官帶領幾個人到這裡選擇密營點時,經過北溝龐把頭的指引,就找到了這裡。張副官等人一住就是一個多星期,經常幫李炮幹一些力所能及的零活,向李炮一家宣傳抗日救國思想,終於使李炮感動,親自帶他們早出晚歸,踏察山勢地形,並指點了建密營的地點。張副官他們臨走頭一天晚上,李炮主動提出:“我從來沒有見過像你們這樣的好隊伍,我相信你們是能趕走東洋鬼子的!今天我把我長子福勝交給你們帶去,我死也放心了!”

張副官不僅收下了李炮的長子,還同意收下李炮夫妻倆。將來後方密營建成後,這兒就是密營卡子房,李炮就是密營卡子房的負責人。

李炮這個高興勁就甭提了,當晚拿出一瓶珍藏已久的平日捨不得喝的酒,來慶賀參加抗聯這件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