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敗走金陵(第1/2頁)
章節報錯
果如其言,那羊元華中了他伏兵之計,倉皇而逃,直奔到建安城下。
其時城外之戰已然結束。神族騎軍皆已下了戰馬,正將戰死的楚軍人頭顱割下,有的提在手上,有的掛在腰間晃盪,恍若常物。
人族諸國與西昊天作戰之時,亦常見其甲士一手提著人頭,一手揮劍衝鋒,凶神惡煞般,使人未戰先怯,故而被視其為虎狼。
適值此時,羊元華便已回過神來,自己於楚軍不說了若指掌,少說可知十之七八,值此國破家亡之際,哪裡來得伏兵?想來不過是一夥散兵遊勇,使的瞞天過海之計。
他念及於此,頓時懊惱不已,又見輕騎軍棄馬於野,忙著收割首級,大怒道:“你們都在幹什麼?還不隨我追擊!捉住了楚國公子,不比這些無名小卒強上百倍?”
輕騎軍見羊元華狼狽而回,皆甚感不解,那楚國公子不過二三人,怎的一隊騎兵仍不能將他捉住,卻不敢多言,紛紛上馬,隨他疾馳而去。
待羊元華率軍離去,遠處曠野之中,一匹倒在地上的馬屍,忽然被掀開,一個渾身傷痕的武將杵著寶劍站起來,正是楚將童百川。
童百川環顧四周,搖了搖頭,仰天長嘆一聲,拖著寶劍朝西面而去。
羊元華一路疾馳,來到方才被伏的山道,卻早沒了楚軍的身影,他命人四處檢視,果如所料,並無大隊軍士行軍的跡象。
羊元華面帶恨色,心知已經追不上楚歌,冷哼一聲,心中恨意頓生,道:“就算教你逃至青丘又如何?我便不信妖帝會為一個亡國的公子,而開罪神族!”說罷,便引兵迴轉。
楚歌、王禪等人見羊元華退走,不由得舒了口氣,忙整軍退走,往楚國邊境而去。
楚歌道:“虧得老師在此,使得學生倖免於難。此番學生能否復國,可全倚仗老師啦。”
王禪心中尋思:“公子氣度恢弘,非常人能及。若天不佑公子,此行終於失敗,那我王禪便從公子於地下,以報公子知遇之恩。”
楚歌見王禪並不言語,嘆了口氣,道:“唉,老師難道嫌棄學生愚笨,不願輔佐我麼?若是這般,還請老師直言相告,楚歌好另做打算。”
王禪急道:“公子休要多想。老臣之謀,不過謀國。公子雅量,卻可容天下。老臣此生,定全心全意輔佐公子,相助公子復國。”
他頓了頓,道:“老臣適才卻在思索,合縱須有強國為縱長。咱們人族諸侯如此眾多,可是除了四雄,餘者都是半斤八兩,算不得大國。”
楚歌道:“咱們何不請青丘……”話至一半,搖了搖頭,並不再說。
王禪知他心意,也是搖頭,道:“青丘於當世諸天之中,雖不遜色於西昊天,卻不適合作我人族領袖。”
楚歌道:“若為縱長,且不說國力強盛,更應有過人之勇,敢與神族一戰。”
王禪點頭稱是,道:“公子所言甚是。依老臣愚見,魏國為四雄之一,且自胡服騎射之後,兵勇將悍,可為縱長。”
楚歌沉吟道:“只是不知魏王此人如何?”
王禪道:“老臣素聞魏王其人,豐額駢齒,一目重瞳,更才高八斗,堪稱諸王之最。只是到底如何,須見過方能決斷。”
楚歌道:“說到魏國,我從前之時,常聽人說起魏國相國張信此人,贊其辯才無雙,有高世之智。老師可能聽說此人?”
王禪聞言,神情複雜,心中暗忖:“公子現今初遭大難,心神未定,許多事情還是暫且不要讓他知曉罷。”
楚歌見王禪不語,不禁疑惑,道:“老師,莫非張信此人有什麼問題麼?”
王禪搖頭道:“張信雖是魏國人,卻甚是神秘。世人多聞其名,而未見其人。老臣曾數次出使魏國,與其也不過點頭之交,並未深談。公子若是好奇,何不待到了魏國,再至府中拜訪一二,便知其深淺。”
楚歌嘆道:“也只能如此啦。”
二人又談了一會,議定當先前往魏國國都金陵,待見過魏王后,再做打算。
王禪唯恐人多暴露,引來神族追殺,便只留了三名武藝高強的心腹武將隨行,其餘部卒就地遣散,吩咐他們留在楚地,儲存實力,聯絡故舊。
這一行五人改換裝束,扮作商賈,又將戰馬從附近的市集倒賣,買了輛轀輬車,便走小路投魏國而去。
不過數日,楚歌等五人一路疾行,便已出了楚國,來到魏國邊境。
這日,楚歌見天色已晚,人飢馬疲,便要停下歇息,尋覓夜宿之處。
王禪卻搖頭道:“此事萬萬不可。咱們只要未到魏國,便不可輕言脫離險境,當連夜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