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們最近被皇上收回封地的手筆驚嚇到了,生怕又出什麼么蛾子。

“與爾等無關,只談論漠北的境況,還有狄人蠢蠢欲動一事。”漠北王看向眼前這些兄弟,冷冷的說完就翻身上馬離開。

他還需要好好想一想。

漠北一半沙地,一半草原。畜牧業還好,但是糧食嚴重短缺,沙地又不適合耕種糧食,往往付出去與收貨不成比例。

他這麼多年,除了對商人收過稅,壓根就沒收過封地百姓多少稅收。

漠北人口稀缺,百姓貧困,連基本的溫飽都差點解決不了。他如何忍心再去徵收賦稅。

他的十萬大軍,都是半農半兵,閒時鋤地戰時彎弓。

只在有戰事時朝廷才會下發軍需物資,其餘時候只能就地耕種、畜牧,自力更生,自給自足,

他不像遼東王,宮裡還有母妃可以補貼他,而且遼東也只是氣候不好,土地貧瘠一點,但是還是能耕種糧食的。

新皇向他承諾,收回封地後,朝廷免費派發,適合沙地種植的新良種給漠北百姓,照舊派他駐紮漠北,兵權也不會收回。

只是土地稅收歸朝廷所有,當地官職任免由朝廷決定,藩王不再有治理任免權利。

最後還承諾,收回封地後,世子繼位不降爵。子孫則憑軍功,考慮是否降爵承襲。

其餘藩王,收回封地後,若無功勞,承襲爵位一律降一級。

他回去的途中一直思考著,此事也暫時不宜與屬官商議。

皇上讓他三日後答覆,三日後朝堂上也將正是提出削藩一事。

想到昨日重臣在御書房商議了一整日,今日皇上就找上他。

他也明白了,皇上已經徵得那些老臣的同意了。

削藩一事勢在必行,他不同意也沒用。此事對他來說有利也有弊。

將自己關在書房裡一整日,他也想到了朝廷不停分封藩王后的局面,心裡其實也是贊同的。

但是心裡也很是不捨,自己治理跟朝廷治理,不可同日而語。

收回封地,對百姓來說也算是好事,可以得到適合沙地種植的新糧種,能吃飽穿暖。

封地治理權利雖被收回了,但是他還有兵權,還是駐紮漠北的漠北王。

削藩一事對他影響相對會小一點。思考再三,他還是同意了收回封地一事。

畢竟他只是臣子,重臣都同意了,他反抗也改變不了事實,最終還可能會淪為階下囚。

從小被忽略著長大,他也沒有多大的野心,見多了漠北百姓的困苦,他只想守好漠北,不讓狄人來犯。

而且皇上也算優待與他,沒有收回兵權,沒有讓他回京榮養。

皇上傳喚漠北王之後,第二日皇后就下懿旨,召淮南王妃進宮陪同。

淮南王妃一時也不解,皇后突然傳召她是何意?

失望了多年,她也沒把之前皇后說的,見過與她相似的孩童之事放在心上。

以為皇后只是隨口一說。畢竟遼東距離淮南甚遠。

那年又剛好黃河水患,沿海一帶屍橫遍野,她在心裡其實也認定了她的孩兒已經沒了。

“參見皇后娘娘!”

“免禮,淮南王妃請上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