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一章 獨木成舟(第1/2頁)
章節報錯
人類還未開蒙的時代,森林地帶的巨木野蠻生長,高聳入雲。
直至山洪爆發,大樹被衝倒漂浮在水上,被捲入洪流的人類根本無法倖存,湍急的水流,高速下衝的巨石,都是奪命的死神。
只有極少數幸運兒能攀附到水中的樹木,從而求得一線逃生,渡過河流。
漸漸的,人類明白了巨木能夠讓自己浮在水面上。
再之後,人類又衍生出了更多的用法,他們學會了利用樹木主動渡過危險的河流,但利用原始樹木依舊很危險,它們很滑,容易滾動,人根本無法長期立在滾木上,依舊可能會遇到河流中一些危險生物的攻擊。
於是人們學會了一種更簡單的方法:用繩子將幾段圓木捆綁起來,這樣就形成了一小片浮地,不會翻滾,也更加安全。
可這樣的筏子很容易散架,只有技術高超的人才能掌握足夠好的制筏方法。
直到經過長期的渡河實踐,一個清晰的意識出現了:只要把一段樹木平整、挖空,就可以成為一隻堅固耐用和操作靈便的運載工具——獨木舟。
“獨木成舟,這就是獨木舟的發展由來。”
伴隨著第二棵大樹倒地,畢方坐在樹木上,微微氣喘。
用斧頭砍直徑超過半米的巨木還是很消耗體力的,光是砍樹就花了個把小時。
“有人記載,伏羲氏時代人們主要使用筏子,到黃帝時才出現舟。換言之,是先有筏子而後有舟船,當然,誰先出現這種說法究竟是真是假,目前也沒有辦法考證。”
“獨木舟最遲在大約七千年前就已經出現,02年的時候,折江蕭山跨湖橋遺址出土了一段獨木舟殘骸,殘長五米多,寬半米,距今大概80007000年。”
獨木舟殘骸是很罕見的,木質被埋入土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本就極容易腐朽,潰爛。
“原物為整段馬尾松木,先用火烤焦,再用石錛加工製造而成,舟身整段儲存較為完整,是目前世界上年代最久遠的獨木舟之一。”
【石錛是啥?】
“石錛是磨製石器的一種,長方形,單面刃,有的石錛上端磨去一塊,稱‘有段石錛’。裝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是當時一種製作獨木舟的典型工具。”
“這個東西是華夏東部沿海廣大區域內最具特色的生產工具之一,包括河姆渡遺址在內的多處遺址中都曾大量出土,可運用於舟楫的製造和生產,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有發現,成為了探討早期人類跨越大洋進行遷移的重要實物證據之一。”
【歷史學家·方,上線】
【又是學廢了一天】
【雖然不知道學了有什麼用,但學了再說】
【以後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可以吹牛逼(笑)】
休息了一陣,恢復了些許體力的畢方站起來,看著橫亙在地上的兩棵大樹。
倒地後的棕櫚樹視覺效果更加強烈,這兩棵樹可能不僅僅是超過十五米,甚至接近二十米!
畢方再次揮舞起斧頭,將多餘的枝丫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