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七章 三天未進食(第2/2頁)
章節報錯
畢方將碎冰灌入壺中解釋著。
“那裡的年平均氣溫在56℃左右。在低溫下,經過水迴圈產生的水主要是以雨或者雪的形態存在,而水的凝固點是0℃,在低溫下能保證雪常年不化。”
“即使到了夏季,一部分雪融化後很快就被凍成冰,因此,在南極大陸周圍的海洋上,漂浮著大量的冰塊,形成了巨大的冰山。”
這個觀眾很好理解。
南極的淡水,因為自然蒸發後變成了雪,之後溶解成冰,整個過程沒有和任何鹽分接觸,自然成了淡水冰山。
“相比之下,北極地區陸地面積小,大部分為北冰洋。由於海水的熱容量大,能吸收較多的熱量,而且熱量散發比較慢,所以那裡的年平均氣溫比南極要高,再加上暖流,在8℃左右。”
“海水因為各種鹽類導致凝固點下降,同時,低溫下海水的溶解度也會下降,高溫度的海水含鹽量更高,而海水再結冰時,鹽分會轉移到溫度相對高的海水中,所以結冰後的海水就變成了‘淡水’,鹽會以晶體的形式析出,造成在形成的冰川中含鹽量下降。”
“因此,北極的冰川比南極少,而且絕大部分積存在格陵蘭島上。”
“前者是自然蒸餾直接成為淡水,直接質變,但後者,是在各種原因下析出鹽分,屬於量變引起質變,既然是量變,自然就會有一個過程,我們從海邊走到這裡,就是經歷了這個量變過程。”
“生活在北極冰原中的愛斯基摩人就依靠這樣的辦法獲得一定的淡水資源,這也導致了結冰海域或者是海冰附近的海洋含鹽量會更高一些。
“到了我的腳下,已經徹底完成了質變,鹽分完全析出,成了真正的淡水,之前我喝的可以算是加了點鹽的鹽水。雖然是鹽水,但鹽度比海水低得多,完全可以用來補充水分。”
【奇怪的只是增加了。】
【感覺又學到了什麼了不起的東西】
【地理真奇妙】
“其實海水結冰時會出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死亡冰柱。”
“南北兩極的溫度很低,有時候海面的溫度會降低到零下幾十℃的低溫,這個時候海面就會開始結冰,隨著海面溫度的降低,鹽分被析出後下方的海水密度增高,導致一個冰柱不斷向下延申,而周圍的海水達到冰點後因為密度的變化不會結冰。”
“於是,‘死亡冰柱’誕生了,從下方觀察就可以看到,一根冰柱從海面延伸到下方,溫度極低的情況下,凍結是在極短時間內發生的,被冰柱接觸到的海洋生物在瞬間就會被凍結,所以這種現象才被稱為‘死亡冰柱’。”
【什麼魔導術?】
【方神,我想學這個!】
【方神:我要是會這個,早他媽去遨遊太空宇宙了】
“現在我們行走在格陵蘭島的冰蓋上,冰蓋厚度甚至可以達到數千米,人力根本無法造穿,已知的平均厚度在兩千多米,而最厚的地方,甚至超過三千四百米。”
一個又一個驚人的資料在畢方口中蹦出,震驚觀眾。
幾千米後的冰層,誰見過?
在這樣的震撼之中,畢方卻始終沒有達到眼前的山脈,不得已,又挖了一座雪溝應付了一晚。
一直到了第三天傍晚,畢方才真正觸碰到了自己來到島上的第一塊岩石。
而至此,他已經三天沒吃過東西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