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咋說,李盛又不是真的對掏耳勺感興趣,他是對這根掏耳勺作為一根細長卻堅硬的金屬棍子的來路感興趣,或者說……

對自己啥時候才能用上彈簧,感興趣!

而老李夫人這話對李盛來說就等於沒說……但這個時候,長樂忽然道,“這個掏耳勺並不罕見,長安的街頭有售啊。”

“嗯?!”

李盛一聽這話,瞬間就來勁了!

……

要說細長的標準鋼棍子,這個其實李盛並不是真的完全弄不到。

畢竟想想也知道,內燃機的設計,哪怕結構再怎麼簡單原始,肯定也有不少轉軸之類的,其實……

大唐的打鐵匠人,還是有辦法把標準鋼弄成鐵棍子做機械的。

但這卻沒有用,因為靠打鐵匠人的手藝成本太高了。一般的匠人搞不定硬度極高的標準鋼,那玩意和尋常的鐵料根本是兩個次元的差距。而厲害的匠人……

即便不說工本費,但起碼這樣的人才也是相當稀少的,不可能隨時都能找到徵辟出來用。

總之,作為轉軸的小鐵棍這能弄到,但成本太高,只是好在一臺機器也用不了太多這樣的鐵件。用的多的那都是大件,這個並不難搞,但大型的轉軸肯定也無法加工成彈簧了。

除了船上用的機器之外,李二悄悄建立的工廠也在生產機械座鐘,這玩意也要用到轉軸,和工藝同樣高超的微小簧片……但這東西售價也極為高昂,根本不怕成本問題,也並無參考價值。

總之在李盛面前的局面,就是工業用的彈簧弄不到,關鍵就是……簡單、高效、低成本的將標準鋼加工成鐵條的工藝,缺失了!

而偏偏令人難頂的一點是:現代工業是個龐大的體系,任何一個說出去幾乎沒有任何人聽說過的細分領域搞不好都有博士學問,甚至有院士坐鎮。

而李盛雖然是理工生,但方向卻是機械設計,對冶金的瞭解還真就只有一知半解。

更何況鍛造這方面,許多東西連“課程”都不是,完全是工廠裡的“手藝”,不在那行業真正幹幾年根本就玩不轉。

而就像後世的段子所說圓珠筆裡的圓珠看似簡單,實際的技術水平……不說真的很高,那段子是假的,但起碼可以說的確是不低的。

而彈簧,正好也是一種類似的東西!

從這也就能想到李二的電話線路成本有多高,那可全都是細鐵棍……要不是為了軍國大事,李二根本不可能這樣不計成本的辦事。

而此刻,李盛激動的原因,便是這小鐵棍……是作為掏耳勺而存在的。

這也就意味著,如今……大唐的匠人們,竟然已經能將鋼鐵,加工成日用品了……

如果這掏耳勺是雕龍畫鳳的,李盛就沒有興趣了,這相當於一種奢侈品。

但做成這種形制簡單的掏耳勺,那就意味著它的成本很低。

而既然成本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