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一聽這老陰貨居然真是這麼想的,一瞬間大感失望,吐槽幾乎就是脫口而出,但話還沒說完,長孫無忌神色瞬間變得嚴肅了幾分,“陛下若是想說這群年輕人的實力還是不足,微臣以為還真不必多慮,因為他們的對手,同樣實力不足!”

“哦??”

李二一下愣住了。

這觀點自己還真是沒想到。

這群年輕人的,對手的實力。

本來自己是覺得這群小夥子現在的狀態,差不多是類似於南北朝亂世的時候,你還別說還真有點像。

神州從東漢開始有了一種叫做馬鐙的東西,這玩意問世之後,馬背上的騎士能穿戴的鎧甲,一下子重了幾十斤——漢代的馬軍,最初是從戰國末期開始發展起來的,具體的標誌性事件,就是當時趙國的國君趙武靈王搞的胡服騎射運動。

這個運動基本上是趙武靈王試圖統戰漠北遊牧蠻族的舉動,打算推廣騎兵。至於為什麼要推廣騎兵……那機動性對比當時周朝主流的戰車軍隊,可是強大太多了,簡直就是碾壓式的強大。

至於為什麼騎馬的胡人不能南下取得天下,這當然是因為胡人雖然老早就熟悉騎兵了,但卻不會農耕,後勤補給這些戰略能力比起中原大地還是差了太多。

但有農耕的中原大地,也同樣需要騎兵!

畢竟胡人不會農耕,漢人會麼,雖然那時候也還沒有什麼漢人的概念,那時候略微可以等同一下後世“漢人”這個概念的,叫做“國人”。這些周朝“國人”漸漸掌握了騎兵之後,戰國就直接結束,進入秦漢的時代。

不過不管怎麼說,總之漢代大部分時間裡,騎兵都是來源於戰國時候的胡服騎射運動。

看這四個字就知道,當時的騎兵就真的只是騎兵而已。

兵馬俑中酷炫的重甲秦軍,要麼就是步軍,要麼就是少量的軍事精英,也是就封了二十級軍功爵的那種,因為拿了獎勵,條件自然比較好——就算穿著重甲也有人幫他上馬。

但是,這種“有人幫”也是有界限的,護甲重量達到一定程度,那就是累死別人也沒法抬上馬去,畢竟孔武有力的是封了爵位的大哥你,又不是別人,換言之,漢代的騎兵雖然發達,確切的說是非常發達。

最出名的體現,就是後世的大儒們黑漢武帝時說的,打個匈奴把舉國的馬匹都給打沒的差不多了。

但即便這樣,漢代的馬軍也畢竟就只是馬軍而已。

騎馬的普通軍隊,僅此而已——秦漢之所以能超越七雄爭霸的亂世,不是因為他們的馬軍有多厲害,而是因為這七雄在戰國時期雖然都是社會頂層,但其實卻都是些外強中乾、只能吃戰車部隊的老本,而搞不出騎兵部隊的笨蛋而已。

但馬鐙發明之後就不同了,“馬軍”由此升級成了真正的“騎士”。

而於騎士相伴生的,就是各種塢堡——也就是院牆修建的如同城牆的院落式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