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這種事情,在不同的場合自然有不同的遊戲規則,最常見的就是酒桌上的人情博弈。

這種事情,有時候武斷的選擇冒犯別人,實際上比起一直委曲求全更有可能獲得尊重。

當然了,並不是一定有好的效果,不同的場景有不同的思路,但學會拒絕總比永遠不會拒絕要好的多就是了。

學會拒絕,這是人成年的第一步,學會拒絕他人正是停止依賴他人的前提。

這樣的經歷,至少但凡是男孩子,都會經歷,並且往往印象深刻。

李二也不例外。

說的簡單一點,儘管這波軍事行動其實也有合理性,但歸根結底。

這幫海寇的面子,羅馬人的面子,李二不想給。

一丁點都不給,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

狗海寇可以選擇接受,然後跟朕的大軍幹一架,或者選擇視而不見,單方面被朕的大軍幹碎!

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李二的這個決定,支援的當然也不光是杜如晦,因為思考這件事的並不光是杜如晦。

而是李二身邊的一眾大臣都對此有所思量,目前大唐的最優應對策略究竟如何?

而李二決定之後,這幫大臣當然也都研究了李二這個想法——當然了皇帝的心情也研究了,但那也不是主要考量。

而這個主要考量一番下來就是,還是有邏輯有道理,搞一波之後還是有價值的。

畢竟最簡單的觀察這件事,說白了就是海寇造成了恐慌,恐慌造成了海貿市場的時效性衰退。

當然,這個“時效性”是有條件的——條件就是預設大唐最終還是能解決這波海寇威脅!

如果最終解決不了,那當然就還是永久性的。

而李二這一手強行打團,雖說是強行,畢竟這毫無疑問無法解決最終的問題。

就好比一局遊戲裡,你發育不錯但隊友已經全崩了,對手個個都很肥,這個時候你選擇單槍匹馬去做掉對手的射手。

這麼做,雖然肯定是有作用的,但畢竟不能掰得動局勢。

不過雖然無法扭轉局勢,看起來就是洩憤式的行動。

也的確可以延緩對手達成最終目的的節奏!

遊戲裡的對手,最終目的當然就是推掉基地結束遊戲。

而現在,海寇只是棋子,這些傢伙是不存在一個最終目的的——這也是明初常遇春從山賊團辭職去投朱元璋的原因——但這些傢伙背後的羅馬人還真有最終目的!

羅馬人的長期戰略目的當然就是跟大唐互為映象,要滅掉大唐,然後制霸天下。

雖說思路不一樣,各有各的道理。

最終的圖謀都是一致的!

而這一次的計謀則就是破壞大唐的計謀,大唐的戰略是透過海貿向美洲輸送人口和軍事力量,最終將美洲的萬頃沃土全部據為己有,不,如果再加上南美洲,那就是雙倍的萬頃沃土!

至於羅馬人的思路,其實,大唐這邊的君臣團隊不是看不出,他們只是想不出解決的思路,但羅馬人要的效果還是很明顯的,就是恐慌。恐慌的氣氛一旦蔓延開來,這貿易活動頻率自然直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