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2章 鑄造經驗(第1/2頁)
章節報錯
液壓技術說白了就是用液體做傳動杆來傳遞力量。
比如正常的傳遞是用齒輪,杆子什麼的,齒輪和杆子這種東西,其本身因為形狀問題,能承受的力量始終有限。
但液壓就不同!
液壓系統,壓力除了輸入壓力和輸出壓力,機器本身承壓的部分主要就是裝液體的管子。
當然了,一根鐵管砸在石頭上也是會彎曲的,但這又跟傳動杆和齒輪之類的東西不同。
砸鐵管,是鐵管本身向一個方向彎曲,齒輪和傳動杆傳動帶其實也都差不多。
但液壓系統,這個液體要將管子撐爆,需要向鐵管內壁的四面八方所有方向施加力量——這一看就知道,受力面積比砸鐵管的場景要大多了。
而受力面積越大,壓強自然越小,破壞力當然就不足了,這個部件就不容易壞。
能傳遞巨大壓力還不容易壞,作用之大自然可想而知。
同時更重要的一點,液壓可以調整輸入輸出的壓力壓強,就和變速箱一樣,這更是後世大規模運用的關鍵。不過目前階段,李盛就用不到那麼先進的原理了,現在主要是做傳動機構,這顯然比一套一套的齒輪系統輕便好用多了。
當然了。
不是說有了原理,研發就好搞了,正好比後世並不是有了微觀物理學,造晶片就簡單了,理論跟實用永遠是差了一大截,越是高階的技術越是奇大無比的一截。
這次的液壓在李盛的時代那當然是爛大街了,但凡是見過挖掘機的人,都不會沒見過挖掘機胳膊上那根亮晶晶的液壓桿。
而液壓桿這東西。
在李盛這裡,當然不可能有現成的,而且同時這東西不可能找瓊州島,或者番禺那一帶的鋼鐵廠定製。這不是說瓊州島和番禺剛剛開始建鋼鐵廠,還沒什麼成果所以無法造液壓桿,而是這東西的確對工藝有一定要求,不是一般匠人可以搞定。
除了手藝要厲害,更關鍵的還需要有精密鑄造的經驗。
番禺一帶有不錯的工匠這不假,然而上檔次的工件可不是有工匠就能造出來的,還需要對“厘米”、“毫米”這一類的細微度量衡有一定概念,以及更重要的,得會用遊標卡尺,
而遊標卡尺這東西,在神州的出現實際上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到目前為止,建立的早一些的鋼鐵廠,還有其他各種工廠基本都已經習慣了這件工具,工匠也通常都掌握了其原理。
現在大唐市面上,除了李盛弄出來的遊標卡尺,還已經出現了不少民間自制的這類工具。
總而言之,大唐現在,可以說是已經有了一點工業積累。
這種積累並不是說什麼飛機大炮,而是最基層的工匠也開始逐漸掌握越來越多的技術,以及配套的工藝改進,並且還掌握了越來越多的基本工具。
這研究之中,李盛某天不由想起前世讀書時聽一位上了年紀的老師說過的話,產業升級,其關鍵並不是造出什麼不得了的產品,而是在造這些產品的過程中,每個個人自身掌握越來越多的技術,單位小時收入越來越高,這才是產業升級的核心,剩下的一切都可以不看。
這當中的經濟學原理,對於那時的李盛來說還是麻煩了點。
畢竟自己讀理工的,選修的課程你跟我說這個。
但現在,李盛卻有了直觀的感受。
雖然目前大唐的各地都是巧匠能工輩出,但真能搞來液壓桿的地方卻只有一個。
大唐,兵器研究院!
實際上,也不是搞液壓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