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開拓,李盛全部都是有具體目標的,和前朝大漢那時候,衛霍這倆帶明星挺進漠北性質截然不同。

衛霍進漠北,那是因為邊患嚴重,漠北牧民時不時就會遭遇自然災害和比較嚴重的食物短缺,而這種環境之下……人心不思安居樂業,匪化是很自然的事情,包括世界島那條通道整個地方就都是這樣。

而目前大唐的各種開拓行動則就與那一次不同,甚至可以說……

和歷史上大唐的開拓行動,李二發起的那些也都不同!

當時李二為了穩定邊疆區,各種效法衛霍,一方面坦然接受“天可汗”這個胡人風格的尊號,大規模收編胡人,並且派遣漢人出去屯墾,建立穩定的邊疆,這也成了後世的西北大省。

但李二的開拓是有些操作過度的,或者說那個年代的漢人太努力了。

因為漠北西北的那些地方,土地本來產出能力就很拉胯,畢竟緯度擺在那,這樣的環境下,大力開墾這一開始看起來很好,有漢人強勢定居開發,這些地方必然是越來越穩定而且富庶。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土地的承載能力本來就不太行,努力開發的結果,最後就是……沙漠化。

不管漢人先民們有多努力,土地沙漠化了那你就是渾身是肝也種不出任何東西來,這疆域自然也就流於虛無,慢慢的又被各路兵馬吃下了。

所以李盛這次的經略方向,和漢代的張騫有些相似,那才是真正的出路。不能搞農業,工業方面因為後世的世界環境,不是口岸也做不起來,所以最好的路子就是商業——也就是版本答案,絲綢之路。

正是找對了這條路子,所以大漢的邊疆治理,在神州的歷朝歷代最為成功,即便末期完蛋也不是因為安史之亂這類毛病導致的。

而李盛的經略則又要更進一步,不但要打通前往歐洲的陸地之路,而且要直接制霸歐陸!

一切的霸業,最終必須指向混四海而為一,不然那就是霸業個寂寞。

另一方面,南面的開發也是一樣,這條路最終的指向則是美洲——那可是極品糧倉。

這些謀劃極為宏大,李盛也就酒席間隨便扯淡說過。

蕭瑀雖然是朝中重臣,甚至李二有時候都不得不倚重尊敬,但畢竟不是天策府核心成員。

連魏徵,杜如晦,房玄齡這些傢伙都是靠著坑蒙拐騙才從李盛口中套出這些智謀計策,更何況是其他人?怎麼可能知道。

但這就能看出蕭瑀比五姓七望其他人,職業官僚比其他人厲害之處。

別人看不出的隱藏趨勢,他偏偏就能有所察覺。

當然,危機感是人人都有,但蕭瑀就厲害在能從危中看到機。

遇到事情不對,他除了憂慮之外,還會觀察一下,於是這也便也仔細思索了一番李盛搞得這些花活,最後便聞出了端倪的味道。

這一次危局之中,蕭瑀便最終選擇了這條道路!

當然,蕭瑀年紀也不小了,不是老頭也差不了幾年了。

而這樣的年紀,畢竟閱歷見識已久太多,許多思維都已經不可更改,蕭瑀心中始終還是不安的。

不過不安歸不安,一切畢竟已經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