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內燃機專案!(第2/2頁)
章節報錯
因此可以看到,在天下所有的史料中,但凡是有一定責任心的政權,基本都會展開各種各樣的奇觀專案,第一時間可能沒用,但長遠之後卻往往衍生出其他的巨大價值。
這內燃機專案……
在李盛目前的設想中,其實也差不多。
內燃機要搞出來,那配套的工業,前置的科技點可不是一個兩個。
要研發出來,耗費的時間經費不知凡幾。
不過在那之前……
咱短時間搞不出內燃機,可整點原始版本的,比如蒸汽列車,那還不是手到擒來……
當然,李盛知道這蒸汽列車也不好搞。
因為之前……
到靈州那段時間,李盛知道西北這地方要安穩,就必須將其納入整個神州的經濟秩序,而這個目的之下,良好的交通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從那時開始,李盛就知道這大唐早晚也是離不開蒸汽列車的。
沒有火車的交通是卵毛的交通啊,那自然是得安排上。
不過也是經過了好幾個月的嘗試,李盛才終於弄出了船用的粗笨型蒸汽機。
這種蒸汽機,實際上就是李盛前世所瞭解的原始型斯特林蒸汽機。
這玩意的結構極為基礎,實際上就是一根鋼鐵或者黃銅材質的金屬試管,將其架起來燒而已。
試管中為水,燒水則產生蒸汽。
試管口就是活塞——這正是“活塞”這個稱謂的最初來源——而活塞的另一頭連線的則是飛輪和傳動軸,也即是作為一臺發動機的核心零部件。
整個斯特林發動機,又由試管內的蒸汽推動活塞,並且間接的推動飛輪轉動,來牽引傳動軸轉動,並最終由這根傳動軸帶動外面的輪胎,或者車床,等等諸如此類的東西。
這個斯特林發動機的結構說起來簡單,看示意圖也很簡單。
但這段時日李盛的研發,一路還真的遇到了不少困境——
話又說回來,如果真就像是看上去那麼簡單,不用李盛來搞,就魏紫鈺這幫教授也弄出來了。
不過好在這幾個月過去,李盛終於也算搞定。
其中的關鍵技術細節,主要還是一個密封件的問題。
如果活塞和試管的關聯不夠緊密,蒸汽直接跑出去推動空氣了,那還推個毛的活塞啊。
這個小細節說起來簡單,但在李盛所學過的工業史當中,卻是困擾了整個西方工業社會,在漫長時間裡耗費了無數理工大佬無數腦細胞的技術難關。
不過既然李盛看過答案還當成知識點,那也就沒有什麼好說的。
經典的解決方案,是在發現新大陸的許多年之後,在南美找到了一種叫做橡膠的東西。經過許多個階段的開發之後,蒸汽機也好,其他的機械也好,才終於有了可靠好用的密封件。
至於在後世,那就更沒什麼好說的。一碗石油端上來,想要多高品質的合成材料都給你整出來。
現在沒有後世那種發達的石化工業,也沒有橡膠。不過李盛既然學過工業史,那事情也就沒有那麼麻煩。
沒記錯的話,我軍當年是使用了皮革來做代替,具體是哪一種皮革,李盛在靈州嘗試了許多種皮革,最終確定了一種鹿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