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 天捕司(第1/2頁)
章節報錯
“涉及藩國的,竟然有如此之多的違法亂紀之事?何以朕之前未曾聞報?”
次日,文華殿內,崇禎皇帝冷著臉,把廠衛整理之後的奏章,讓掌管西廠的王承恩唸了一遍之後,大聲喝問底下的官員。
古代這時候,對於殺人案同樣是非常重視的。甚至連朝廷要處決犯人,那都是要上升到皇帝這個級別親自做最終批示。
並且,為了表達皇帝有好生之德,往往還會從死刑犯的名單中,圈幾個出來不殺。
人命之重,由此可見一斑。
對應的,殺人大案,同樣是非常重視的。但是,涉及到藩國的殺人案,往往成為了懸案,哪怕知道殺人犯逃去了藩屬國,卻也是無可奈何。
有上奏的幾個案子,最終在內閣這邊被按下了,沒有上升到皇帝這邊。
這也是崇禎皇帝因為太子朱慈烺的奏章,才知道了原來涉及藩國有這麼多事情的原因。
此時,聽到崇禎皇帝震怒問話,文華殿內安靜了一會之後,首輔賀逢聖便出列奏道:“陛下,是老臣糊塗了!”
這幾年來,朝廷的大事,都是各地平叛相關的事情,包括各地戰事,糧草輜重,後續的官員調派以及治理,還有打南洋,打倭國,征討西域以及藩王就藩海外等等大事。
對於朝堂上這些大明高階官員來說,這才是大事,其他事情相對來說,都是小事了。
這些大事,必須是要做成的,妨礙這些事情的,就要放一邊去。
甚至有多人認為,那些心懷不良的人,跑去了藩屬國,對大明來說,反而是好事。
因此,種種原因之下,不但是文官這邊,還包括廠衛一系,最終都下意識地選擇了放到一邊去。
如果不是相對來說,無所事事的朱慈烺遇到了上吊自殺的人,不是他得崇禎皇帝吩咐一切要以百姓為重的做事態度,說不定這個事情還會繼續放任下去。
此時,作為百官之首的首輔,面對崇禎皇帝的喝問,只能出來領罪了。
對於這些解釋,如果換了之前的崇禎皇帝,其實是能接受的。可如今,他已經經過劉偉超的分析,有了新的態度,那就不一樣了。
這不,就聽他當場發飆道:“事關《大明律》,何以有輕重之分?如此下去,人人不把《大明律》當回事,法何以為法,國何以為國?官何以為官,君何以為君?”
聽到皇帝說得這麼重,在場的這些人都擋不住了。他們沒想到,皇帝對於這個事情看得這麼重!
真要說得話,也確實是的。
“犯大明者,雖遠必誅!”崇禎皇帝還在冷聲喝道,“朕告訴你們,此犯大明者,是為犯《大明律》也!大惡誅之,小惡懲之,總之,所有敢犯《大明律》者,皆要付出代價,如此,方能人人敬畏《大明律》而不敢犯之,天下才能太平,百姓才能安康!爾等,知否?”
“老臣知罪!”
“微臣知罪!”
“……”
一時之間,文華殿內響起了此起彼伏的聲音。
崇禎皇帝看著他們,依舊是態度嚴厲,大聲說道:“刑部衙門下,新設一個天捕司,意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敢觸犯《大明律》者,天涯海角亦要追捕歸案,此亦包括藩屬國以及其他國家,可行文讓其協助遣返,亦或直接派人過去抓捕。”
如果是藩屬國的話,行文協助抓捕遣返,這是成本最小的了。
不過如果不是藩屬國,可能會不理大明的要求。比如說,大明的犯人逃到了荷蘭,荷蘭人估計不會給,這個時候,就需要天捕司派人去了。
此時,崇禎皇帝說完之後頓了頓,沒等底下臣子反應過來,便又加重了語氣,冷喝道:“藩王如若包庇大明罪囚者,藩王就不要當了!”
大明對藩屬國的藩王本來就有管轄權,想要當藩王,就必須得到大明皇帝的冊封才可以。
既然可以冊封的話,要廢也是沒問題了。至少法理上,都是沒問題的。只是以前的時候,大明皇帝從來沒有用過這個權力而已。
如今,崇禎皇帝直接宣佈了這個事情,可以說,絕對是非常重視這個事情了。
他在文華殿上的這些雷霆大怒,最終導致首輔賀逢聖,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紛紛提出了辭職。
不過,只有首輔賀逢聖的奏章,崇禎皇帝批准了,讓他告老還鄉,回家養老去了。
由此,次輔孫傳庭進階為大明首輔。
歷史到此,已經被改得面目全非了。
這個事情,隨後傳遍天下,頓時也引發了轟動。
當然了,這其中,肯定是有政通司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