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話,祖大壽便不由得想起了往事,心中嘆了口氣。

他自己心中其實很清楚,他和當今皇帝之間,恩恩怨怨,其實有點難分難解的。

崇禎三年的時候,建虜入侵京畿之地,包圍京師的時候,他率領手下跑回了山海關,是孫承宗把他給勸了回去,並且當時崇禎皇帝答應不追究。

後來,他也確實為朝廷賣命,堅守大淩河城。當然,你要說,他為自己的地盤而堅守,也說得過去;只是到後來,在建虜的圍困之下,彈盡糧絕,不得已投降了建虜。

隨後,他說他能讓錦州歸順大清,騙了皇太極,跑回來之後壓根不理建虜那邊;崇禎皇帝是給他封官了,但三次提出要求,讓他進京謝恩,可他都沒去。

因為他覺得,崇禎皇帝很可能是誘騙他去京師,到時候新賬舊賬一起算。反正他覺得,崇禎皇帝不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

而皇太極發現受騙之後,便發起了松錦之戰,用武力試圖打下錦州。

在這個期間,祖大壽也確實非常盡心地堅守錦州,全力抗清,因為他家小和實力是在錦州。

但是很無奈,朝廷這邊再次全軍覆沒,連薊遼督師洪承疇都投降了建虜,錦州堅守到崇禎十五年二月底,實在沒法繼續守了,才不得已又投降了建虜。

如果按照原本歷史發展的話,皇太極還是善待了他,讓他寫信勸關寧軍的舊部投降,包括他外甥寧遠總兵吳三桂。

在建虜入關之時,他跟隨順治一起入關,但是卻沒有再為建虜效力,十二年之後病死在京師。後世對他,可謂褒貶不一,說他忠於明朝的有,說他是兩朝貳臣,悖前主,負後主的也有。

此時,聽到孔有德這話,祖大壽陷入了一會回憶,隨後才看向孔有德說道:“其實吧,我年紀已經大了,因為有過先例,大清對我的看守也很嚴。之前幫你派人往朝廷送信,已經是竭盡所能了。再讓我做其他,真是有心無力啊!”

“呵呵!”孔有德一聽,當即笑了一聲,也不知道他這是不是有嘲諷之意,對他剛才那話的輕蔑,“當你收留我的時候,其實你已經表明你的內心了,何必又要騙自己呢?你可以不信我,但你外甥會騙你麼?陛下如今可是聖君,有太祖皇帝指點,遲早滅了建虜,你立下功勞,說不定有一天還能榮歸故里,落葉歸根呢!”

祖大壽聽著這話,說實話,太祖皇帝指點這個事情,他雖然有點相信,但也怕啊!

太祖皇帝當年殺功臣可是不手軟的,更不用說,他這種曾經可以算是犯下誅九族罪的人了;他就怕有朝一日回到關內的話,手中又沒有兵權,皇帝可能就會找他算賬了。

但是,孔有德所說落葉歸根這四個字的時候,他又被觸動了。

祖大壽如今已經是七十的人了,雖然身體還健康,但是人老了,落葉歸根這四個字,就彷彿有魔力一般吸引著他。

想了一會之後,想起外甥在信中的述說,說到底,在孔有德和吳三桂之間,他更相信吳三桂所說。不過包括吳三桂在信中的一些暗語,他都能看出來的。

在吳三桂看來,朝廷確實已經和以前完全不同,實力強大了,但是,皇帝對他吳三桂有偏見,他也感受得到,為了這個偏見,他只有在東江拼命,希望能獲得皇帝的諒解。

吳三桂都這麼做了,祖大壽便明白,他肯定是知道,大清必敗,要不然,不會如此拼命的!

想著這些,如此種種之下,祖大壽忽然對孔有德說道:“也罷,我祖家深受皇恩,我也就老命一條,拼了吧!”

對於他來說,其實忠君不忠君的,真沒那麼重要,重要的,唯有利益而已。

孔有德一聽卻是大喜,這麼長的時間,終於真正說動了祖大壽,那在建虜後方,就真有一番作為了。

隨後,祖大壽把他在各地為建虜賣命的四個兒子,以各種名義叫了回去,宣佈他的決定,就準備趁著建虜全力組織大戰的時候,在建虜的後方起事。

…………………………

與此同時,建虜多羅郡王愛新覺羅·尼堪已經到達科爾沁部族王庭所在,此時科爾沁族的族長是吳克善。他和尼堪之間的關係有點亂。

比如,尼堪他爹是努爾哈赤的長子,吳克善的姑姑,嫁給了他叔,但是,與此同時,吳克善的兩個妹妹也嫁給了他叔,而皇太極的女兒又嫁給了他兒子,按照親戚關係,沒法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