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稍微猶豫了下,然後才說道:“就中期對策來說,其實也是暫時性的,就算做得再好,可也無法和明國的國力相提並論,依舊要遜色不少,因此,奴才以為,要想真正的對抗明國,還不需要更進一步才好!”

“是考慮蒙古部族麼?”多爾袞聽了,順口便問道。

洪承疇聽了,點點頭,然後又微微搖頭說道:“是,也不是。蒙古部族不事生產,只會放牧,全靠老天爺臉色過活。而朝鮮人是農耕,只要有足夠的土地,養活是沒問題的。奴才以為,如果我大清的物資足夠,則可吞併蒙古部族以為刀鋒;如若我大清的物資都不足的話,吞併蒙古部族只會增加大清的負擔!”

多爾袞聽了,思索著點點頭,而後有點好奇地問道:“那先生以為如何更進一步?”

洪承疇聽了,表情嚴肅,鄭重地說道:“奴才想了, 就我大清周邊來說, 一邊是朝鮮,一邊是蒙古部族, 並沒有足夠的助力,能幫我大清分擔壓力。但是,再遠一些的地方,卻是有的。如果能聯合他們, 行那蜀吳抗魏之策, 方是上策!”

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大清國的國力肯定是沒法和明國去比的。這一點,多爾袞心知肚明, 此時一聽洪承疇說有蜀吳抗魏之策, 不由得很是驚訝道:“大清周邊哪裡還有值得聯合的國家?”

洪承疇一聽,用手指了個方向,然後回答道:“就在三十來年之前, 明國還在朝鮮和對方打過一仗,根據奴才所查訊息,當年之戰,其實未分勝負。”

一聽這話,多爾袞就立刻知道了,當即有點意外地問道:“倭國?”

“對,正是倭國!”洪承疇聽了,連忙點頭說道, “當年是掌權的倭王病死了, 倭軍才從朝鮮退出。如果大清能說動倭國和我大清聯盟的話,明國要想滅我大清, 就是難上加難。而一旦明國皇帝的窮兵黷武之策實施時間過長, 以奴才對明國朝堂上的瞭解,新皇必然會登基, 並且一改窮兵黷武之策。等到那時候, 我大清便可從容發展, 或者靜待明國內亂!”

說到這裡, 他又恭維道:“殿下春秋鼎盛,一力推行此策的話, 奴才以為,必保大清無憂!”

多爾袞聽了, 並沒有露出欣喜之色,而是緊皺了眉頭,想著這個事情,緩緩地說道:“當年倭國和明國一戰,削弱了明國在遼東的勢力,才有我大清崛起。不過這事都過去了這麼多年了,此後倭國並無動靜。倭國那邊,還能再和我大清聯合對抗明國?”

洪承疇心中有點佩服多爾袞,並不盲目, 有自己的主見,會思考, 算是一個合格的君王。

他心中這麼想著,便認真地回答道:“據奴才所知,當年的倭王病死之後, 倭國發生內亂,而後有一個權臣篡位,奪得了倭王之位。雖然說, 到目前為止,倭國都沒有動靜,但奴才相信,只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動倭國還是有可能的!”

“哦,怎麼講?”多爾袞一聽,心中一動,連忙問道。

洪承疇馬上便回答道:“奴才思量著,倭國乃是一個島國,據說多海嘯,還有地龍翻身,只要是有為的君主, 或者是有遠見的臣子等等, 肯定都是想改變倭國只是侷限於島國的這個事實。也是如此,他們當年才想著透過朝鮮來攻打明國。如果我們大清答應,把朝鮮讓給倭國,使得倭國有在陸地上有立足之地,定下共同瓜分明國之盟約,並且讓倭國看到這種希望,奴才以為,倭國還是有可能會出兵的!”

多爾袞聽得心中大動,露出非常有興趣的意思,當即要求道:“那先生給本王說說倭國的情況?”

“遵旨!”洪承疇聽了,還不習慣用“喳”,不過多爾袞也沒在意。

只聽洪承疇對多爾袞說道:“傳言倭國是秦始皇所派海外求仙之徐福領三千童男童女所建,繁衍生息之下成為一個大國,並在唐朝時和中原交流頻繁,帶回去了很多有用的東西,使得倭國逐漸強大起來,人口也越來越多。以倭國的貧瘠之地,險惡之地,必然會遏制倭國人口的增長,只要是倭國的有識之士,必然是嚮往大陸的。”

頓了頓,他便又接著給多爾袞分析道:“倭國乃是島國,因此擅長水師;另外從萬曆年間的戰事看,倭人最擅長火槍。而這兩樣,剛好又是我大清的短板。因此,奴才認為,我大清和倭國聯合的話,互相之間便能取長補短,和明國一較長短,不在話下!”

就見識來說,哪怕多爾袞是建虜的攝政王,在建虜中算是厲害人物了,但也抵不過洪承疇的見識。

此時,洪承疇的解說,讓多爾袞更是大開了眼界,一下提高到了更廣闊的高度,這讓他很是欣喜。

仔細考慮洪承疇的話之後,多爾袞不由得欣喜地說道:“如若真是如此的話,那大清就不會被山海關鎖在關外了。有倭國的水師、火槍,從登萊登陸,殺明國一個措手不及,戰火燒到明國的江南,都是輕而易舉!”

“殿下所言極是!”洪承疇聽了,連忙奉承了一句,然後接著說道,“嘉靖年間,倭寇侵襲明國沿海,當初就鬧了個天翻地覆,這還只是散亂的倭寇而已,並且明國還出了個不世出的戚繼光。而如今,大清一旦和倭國聯合的話,局面只會比以前更好!”

多爾袞聽得滿心歡喜,開心地說道:“既然如此,把朝鮮讓給倭國,自然不在話下,甚至如果能聯合起來奪取中原的話,我大清也只要黃河以北便可。江南等地,都可以讓給倭國。先生看來,如此可能讓倭國同意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