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三章 大明朝,在改變中變強(第1/2頁)
章節報錯
徐光啟在等待著下一個春秋。
高產農物已經被很好地儲存起來了,但是這地裡面也不能就這樣荒著。
在高產農物的啟發之下。
這位走上了農業教授的路子,準備種出來同樣高產的其他農物。
在對於高產農物的追求比什麼升官發財又或者是格物致理還要強盛。
“高粱和黍米比較好種植,但是其食用起來並不是很方便,也不太好吃。
高粱適合做酒,黍米和糜子的食用感覺還不如土豆、紅薯和玉米。
然而現在土豆、紅薯和玉米還沒有量產,這些農物有的適合北方,有的適合南方。
……”
徐光啟站在皇莊的一片土地上,在想著自己到底應該先種植哪一個。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這個道理,他還是明白的。
就算是上仙給出來的農物非常高產,卻也不是適合大明的大江南北。
他要做的就是找出適合每一個地方高產的農物,然後因地制宜地種植,這樣才能夠達到更加高產的效果。
為此,他開始巡查大明各個田地。
下一個春秋的到來,還需要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他可以去尋找高產的另外一種方法。
孫承宗看著部下送來上的關於清查吏部的線索,很多都是透過暗中監察,最後得出來的一些人脈,根據這些人脈,再繼續深入調查。
還有一些,則是根據地方上的官員形成的自下而上的貪墨,然後順藤摸瓜找到了朝堂上的一些大臣。
隨著這些時日一來,親手建立了御史臺,並且查處了錦衣衛還有大明國丈之後,孫承宗見到了太多太多貪墨的事情。
以前的孫承宗其實也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包括他自己,就接受了一些豪族以及世家還有王公等等的好意。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想要進入那個朝堂,就必須擁有自己的一些關係網。
看完了密信之後,孫承宗便交給了下屬,以前的錦衣衛同知,現在的御史中臺。
這些線索是要進行匯總,最後在一一排查,然後開始對某一個官員進行清查。
不能像是以前的錦衣衛,隨隨便便就直接來一個抄家滅祖,又或者是直接陷害忠良。
御史臺現在清查百官,是需要一套完成的流程。
這個流程也就形成了一種三司會審的局面,也就是御史臺負責調查和彈劾,大理寺負責拿人和懲處,刑部負責定罪和批示。
最後統一形成一個呈詞,上交到崇禎皇帝的手中,最終決策還是會有崇禎皇帝批閱定奪。
是抄家,還是直接流放,是斬殺還是直接放人等等。
這樣一來,也就很少存在陷害之事。
作為御史臺,也已經成為了懸在了朝堂百官頭上的一把、刀,這把、刀,隨時都可能落下來。
這樣的監察機制,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監察機制。
只不過,御史臺在地方上的實力,還是太弱了,他們沒有太多人手,也沒有那麼多像是孫承宗一樣有能力的御史大夫。
要不是李自成的叛軍清洗了一遍,絞殺了很多豪族和富商等等,破壞了地方上的關係網。
御史臺現在的手,也只能是伸在朝堂上。
這也是養匪自重的好處。
當然,養匪自重的壞處,便是各地都因為李自成等人的叛軍清洗,變得民不聊生。
很多百姓失去了自己的親人,也失去了自己的家園。
而大明地方上的官府也被清理了一遍,那些貪生怕死的官員,早已經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