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楓站在首位,看著下面的二十幾位學子,這些都將會成為大唐未來的後浪。

其中最耀眼的自然還是王玄策,經過了華聯商城舉鼎之後,便已經名傳天下了。

國師弟子的名號,差不多被定下來了。

只不過,江楓一直沒有承認罷了,用他的話說,這玉山書院凡是他教導過的學子,都是他的弟子。

當然,作為大唐國師,他的弟子,也會分為親傳弟子和普通弟子。

很多人都想要成為國師江楓的親傳弟子,卻一直沒有機會,而江楓也沒有這個意思。

畢竟他現在是大唐國師,其實一個人也挺好。

有了一個什麼親傳弟子,到時候這樣的人才,被貼上國師的親傳弟子,對於他的前途也有著一定的影響。

然而,江楓的想法,卻不是這些學子的想法。

他們覺得,國師乃是李二陛下之下的第一人,不能成為帝王的弟子,那成為國師的弟子,還是可以的。

王玄策自然是第一個站起來回答的,在這些學子裡面,他也已經成為了第一人。

其他學子也都服氣,畢竟他們的眼界還有心性以及情商和智商等等,真的比不過。

一人滅一國的人才,可還行!

而王玄策的感受,自然也是真的比其他學子的見解要深的多,他看到了很多地方的確繁華。

然而,這樣的繁華是那些官員為了能夠得到政績,為了能夠升官,直接親歷親為。

也就是什麼事情都是官府做好了的,差不多已經是讓那些百姓休閒地坐在家裡面樂享其成。

結果等到這位做出了業績的官員走了之後,這個地方的繁華不過幾月,就立馬露出原形了。

百姓們覺得以前的那位官員才是好的官員,而讓他們自己動手的官員,則是欺壓他們的官員。

這樣的事情,找誰說理去?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也算是讓其他學子大開眼界了。

江楓也沒有想到王玄策能夠有如此多的收穫,總算是誇獎了一次王玄策。

“做的不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書籍上面的知識,都是先賢從現實的人生百態之中感悟而來,而你們只是讀,還不行,還要懂,懂了之後,還要明白這個道理,還能用。

王玄策做的很好,能夠透過幾個月,見到了大唐地方的官府之弊病,也算是有著王佐之才了。

你可以把自己所見所想寫出文賦來交給我,也讓各地看看,作為官府,不能為了繁華而南轅北轍。”

王玄策聽之,心中一喜。

自己總算是進入了大唐國師的法眼,面上鎮定自若,朝著江楓施了一禮,表示感謝。

聽完了學子們的彙報,稍微交流之後。

江楓則是拿出了大唐時代週刊,此物乃是他提出來的,自然要把它發揮到極致。

一份大唐時代週刊看出來的,可不僅僅是朝廷做了什麼,各地出現了什麼事情。

還能夠透過這一份大唐時代週刊,探討如何才能讓大唐行穩致遠。

更關鍵的是,讓所有人都會有一種歸屬感和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