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喜憂參半(第1/2頁)
章節報錯
前文說到,吐蕃最後一位雄主唃廝囉去世之後,三子擁兵自立,剛開始的時候,長子瞎粘勢力最強,繼承了其父連宋抗夏的政治方向。
可惜的是,吐蕃人本來平均壽命就短,瞎粘更是在其父去世不到半年時間就英年早逝,長子木徵無法統帥部族,又因其二叔聯合西夏兩面圍攻,連安江城都無法守住,最終只得盤踞河州和熙州之地,到最後,連熙州這個和大宋接壤的地方都被西夏滲透,脫離了他的掌控。
但即便如此,木徵部除了河州之外,在青塘部分地區,以及吐蕃小部族還是有些聲譽的,比如桃州之地部族,就奉木徵為主。
在大宋拿下熙州之後,木徵部本來想趁著大宋立足未穩,重奪熙州之地,又害怕自家二叔趁著他和大宋交戰期間,搶佔青塘,甚至於拿下他現在的大本營河州。
幾番猶豫之下,木徵決定探探大宋的虛實再行定奪,其間又遣使與西夏和談,意圖挑唆西夏與大宋交戰,自己坐收漁翁之利,但是但萬萬沒想到,大宋竟然有水泥這種前所未有的築城神物。
不到一個月時間,熙州治所臨桃的城牆就被大宋軍民修繕完成,若宋軍佔據臨桃,即便是木徵拿下臨近河州的縣城也無濟於事,還會因此交惡大宋。
再加上西夏態度不明,董粘虎視眈眈,木徵又陷入了猶豫之中。
就在此時,宋軍派人來送信,說大宋秦風經略安撫使盛長槐意欲和木徵部會盟,重啟之前唃廝囉和大宋的盟約,共同防衛西夏,並流漏出支援木徵成為吐蕃之主的意願。
時間回到一個多月前,木徵在收到盛長槐親筆信之後,心中大為意動,其祖父唃廝囉在吐蕃諸部被奉為雄主,無論是其父瞎粘,還是木徵,都以祖父唃廝囉為目標,但要成為唃廝囉那樣的吐蕃共主,他的二叔董粘就是木徵最大的對手,更何況董粘佔據邈川這個吐蕃諸部最重要的地方,得到大部分部族的擁護。
木徵若想取代董粘,必須得藉助大宋和西夏為助力,因其父瞎粘的緣故,董粘和西夏早有盟約,就算要聯合吐蕃,對於西夏來說,董粘才是第一人選,甚至有訊息稱,西夏皇族願意下嫁皇女給董粘之子,若非二人年紀還小,說不定早就已經和親了。
在熙州吐蕃十三部或覆滅,或偷襲之後半個月,秦風路迎來糧食豐收,組織搶收完小麥之後的盛長槐,於熙河交界處與木徵會盟。
經過前次大戰,大宋兵精馬壯,尤其是盛長槐會盟期間同意木徵部落和大宋將官切磋,有輸有贏,二十歲的楊繼宗連敗五名木徵部勇士,得了一個頭彩。
吐蕃人信奉武力,大宋將官武藝卓絕,本來就贏得了他們的尊重,等到後來,木徵提議和盛長槐比試箭法,結果盛長槐一箭射中兩隻大雁,技驚四座,哪怕是唃廝囉在的時候,吐蕃諸部一統之時,他們也沒有過這樣的神射手。
木徵雖然年輕,但也明白,宋軍不可力敵,再者說了,熙州又不是盛長槐從木徵部手中奪取的,兩家並沒有交惡,再加上西夏明顯更傾向於和董粘合流,在和族中智者交談之下,木徵終於下了決心,和大宋維繫當年唃廝囉和大宋的盟約。
盛長槐便以鴻臚寺寺卿的身份答應木徵,促成木徵繼承當年唃廝囉寶順軍節度使之位,兼領桃州和河州刺史之職,並在兩地設立互市,木徵答應名義上尊宋皇為主,雙方重新簽訂盟約,守望相助,共同抵禦西夏。
說不上誰佔便宜誰吃虧,和大宋簽訂盟約之後,木徵部便可以把重心放到董粘身上,大宋也可以一心一意防禦西夏,互市一開,雙方各取所需,互補有餘,皆大歡喜。
九月,兵部續功完成,盛長槐以收復熙州之功,晉爵西平侯,世襲罔替,餘者皆有封賞,官家也同意了盛長槐和木徵部的所簽訂的盟約,或許是為了安定木徵的心,直接給了木徵一個安鄉郡王之位。
至此,熙州正式歸入大宋管轄,秦風經略安撫司治所遷入熙州,王韶以安撫司副使之職兼任熙州知州,秦州沒有知州,李通判因協助安撫司治理有功,小升半級,升任知州,通判一職由朝中另行委派。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避免刺激到木徵,雄武軍駐地仍為秦州,熙州治所所在,僅有全烈的左軍和剛剛重組完成的後軍,以及從和楊繼宗一起招安馬賊中挑選的人手新設一軍禁軍,淘汰的人手歸入廂軍。
“大人,官家和大相公他們是什麼意思,熙州剛剛歸順,民心不復,雖然從內地遷民過來,不比其他幾州,有塢堡相連,縣城有破敗不堪,無險可守,僅僅七千禁軍和兩千廂軍,如果一旦發生戰事,後方恐怕支援不及。”
王韶雖然升官,但臉色有些不太好,他雖然是文官,但其父祖都通軍事,王韶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自然明白熙州的不利之處。
盛長槐之所以上報朝廷,想把安撫司治所遷入熙州,就是想把雄武軍啦過來,當然,秦州地理位置重要,留一半是在情理之中。
守軍數量倒是其次,最讓王韶生氣的是,之前一場大戰,大宋如走了狗屎運,一次性收穫三萬匹馬,除了在通遠縣之外繳獲的兩萬匹馬之外,從除野梨部的其他十二部也繳獲一部分,加上楊繼宗的馬賊隊伍中有三四千馬匹,一共加起來差不多三萬匹馬。
雖然看上去多,但有一萬多匹馬因受傷的緣故,大部分已經無法成為軍馬,只能作為馱馬使用。兵部的文書上寫明,朝廷諸公和官家定下決意,安撫司留四千馬匹,其餘的一萬兩千匹馬會由兵部接手,轉交河東軍使用,剩餘可用的,支援永興軍路及秦風路轉運司。
“按照我們之前的商議,安撫司麾下,至少需要一萬馬軍,才能夠保證隨時可以支援其他地方,四千馬匹有什麼用,雄武軍一場大戰,戰損一千五百匹軍馬,這部分是必須要補充的,剩餘的,僅僅能組建兩千多馬軍。”
盛長槐雖然也覺得不甘,但也知道,王韶不是不能理解,只是覺得有些憋屈,朝中這樣的旨意一下來,基本上已經確認了今後幾年的戰略方向,那就是收復燕雲,西北以守為主。
說實在的,盛長槐和木徵部定下盟約,不過是虛與委蛇,別看木徵部現在看上去服服帖帖,甚至於木徵本人都向大宋稱臣,主動要求接受大宋的敕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