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不光是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蹟等方面情況的典籍,更是維繫一個家族團結的重要利器,隨著家族慢慢增長,又分為總譜和分譜,每隔五代,便要重新建立世系圖譜。

盛家本沒有什麼族譜,老老太爺當年發跡之後,便學著大戶人家請了宥陽當年有名的讀書人幫盛家編撰了一份族譜,老老太爺少年父母去世,得同姓親戚照料才得以長大,並白手起家闖下了偌大的家業,因而將村中同姓者均編撰至族譜裡,他這一脈因祖祠和祭田均為老老太爺出錢,因而被定為嫡支,三個兒子分家之後,又分為大房,二房,三房。

老老太爺的前三輩除父母外均不可考,乃是老一輩根據記憶編纂出來的名字,實際上對不對,也沒人說的準,包括和旁支之間的關係,因當年編纂族譜的時候,老一輩已經沒人了,因而皆編為同一高祖所出,不過卻得到了盛家旁支的認可,嫡支和旁支當年已經有了差距,旁支巴不得和嫡支的關係更近一步,當然,具體實情如何,盛長槐不得而知。

到了盛長槐名義上的父親這一輩,乃是第六世,正好是重新建立世系圖譜的時候,待盛維去世,盛長槐這一系便為嫡支,大房三房,甚至積英巷那邊的二房,五服過後,便為旁支。

這件事乃是大房的盛維定下來的,三房人微言輕,當然不敢有意見,至於二房,別看盛紘官做的大,但是在族內事務上,他還沒盛維說話好使,再說了,就算不改,他這一支將來也是旁支,更別說他還是庶子出身,雖然繼承了二房家業,但嫡子這一脈有了後,即便是二房分譜,他也是旁支,自然不會出什麼么蛾子,這種事情,和身份沒關係,旁支比嫡支混的好的家族多了去了,要是覺得不忿,那就分譜,不知道為何,盛紘並沒有這麼做。

蜀縣侯府後院,新祠堂才裝扮上沒多久,今日便贏來了它出世以來第一件大事,下一代族長的新娘子,在嫁入侯府第二日,便要續上族譜。

盛長槐在這一頁第二行找到自己的名字,旁邊寫上了娶妻張氏四個字,這個年頭,嫁入別人家的女子,記譜是沒有名的,只有一個孃家姓,除非此人有什麼讓族內人感到榮幸或者為宗族爭光的事情,才會在附錄裡面記載事蹟,比如現在的英國公獨女,盛長槐親自在附錄裡寫下了,嘉佑八年,盛氏七世孫媳桂芬封三品淑人,母家英國公張氏。

後面如果盛長槐升官加爵,張大娘子的誥命升級,便如現在一般,在後面新增便是,至於盛長槐自己,盛維當初把族譜主冊送到汴京的時候,已經在附錄裡面寫上了盛長槐因何封爵,什麼時候立下什麼功勞,又晉爵侯爵,封了什麼官,可比張大娘子乾巴巴這幾句要豐富多了,甚至還專門請了讀書人寫下了類似傳記的文章,以供後人瞻仰。

在盛長槐把張大娘子名字記到族譜裡之後,張大娘子才算是真正成為盛家人,以後別人也可以稱呼她為盛夫人,或者蜀縣侯夫人,身份高貴如太后皇后者,也可以稱呼她為盛張氏。

做完這一切,盛長槐帶著張大娘子,後面跟著盛長楊,他們三個人對著祖宗牌位磕頭行禮,這一切才算結束,至於楊憐兒,她雖然是盛長槐的妹妹,但卻非盛家人,自然是不能進入盛家祠堂的,尤其是這個時候,除非盛家祠堂出了什麼大事情,需要修繕啥的進來幫忙,又或者是盛長槐因某種原因邀請進來。

當然,盛家的下人在其餘時候,還是能進來的,他們也算是盛家人,畢竟打掃什麼的,還是需要人手的,在這一塊,這個年頭還是很人性化的,用盛長槐的話來說,規矩什麼的,都是高位者制定的,對自己有利的地方,即便是不合理的,反而能一直被流傳下來。

“拜見主君,大娘子。”

在祠堂的外邊,盛家有臉面的下人,包括張大娘子陪嫁過來的貼身丫鬟和女使頭子等,都在外邊等候著,等盛長槐和張大娘子出來,馬上跪下來行禮拜見,就算是張大娘子的奶媽子楊嬤嬤也不例外,這是正式定下主僕名分,誰都不敢馬虎大意,在這種時候,就沒什麼尊老愛幼的說法了,要不然你就別來,來了就得下跪,這也是規矩。

而在這時候能在祠堂外邊給家裡的主君大娘子行使主僕之禮的,無一不是家中有地位的,磕頭下跪這種事,反而都趨之若鶩。

既然是定下主僕名分,那肯定不是外邊的稱呼,自然要叫主君和大娘子,而不是侯爺或者侯爵娘子。

盛長槐點了點頭,給翠柳楊柳,還有芙蓉茉莉四個丫鬟示意了一下,她們四個連忙起身,走到院外端進來幾個盤子,由張大娘子分賞給管事和頭人,這算是大娘子賞給下人的,這種事情並無定例,全看主家心情,但若有賞賜,也是拉攏下人的不二法門。

至於其他下人,肯定不是張大娘子一個個去發,而是當初宣佈,每人多發一個月月錢,下次領月錢的時候一併發放,皆大歡喜。

祖祠跟前是恩賞,回到了致遠齋,那就是立規矩了,這種事情,只能由家裡的管事娘子來做,盛長槐作為主君,只是待在後堂,除非出了什麼事情,他是不會出面的,這是家裡的大娘子第一次行使權利,男人家不插手才是最大的尊重。

“從即日起,家中一切事務,全由大娘子打理,從外管事開始,依次給大娘子報上自己的名字,以及負責的事務,叫大娘子認識一下。”

張大娘子不愧是將門虎女,行事做派頗有軍中風格,這管家裡事,倒像是軍中上官巡查,不過,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風格,今日立個下馬威,免得下人以為主家軟弱可欺,盛長槐心裡也頗為贊同,主家把威嚴定下了,日後才好管理,免得像盛家之前那樣,下人沒個下人樣,這才是長久的治家之道,恩威並重才是常理。

“趙其方,外管事,負責馬房管理以及家中主人出行打理事務。”

“方和,外管事,外管事,負責店鋪管理以及府內採買事務,兼管家中僕役。”

“XXX,廚房管事。。。。。。”

“負責管理花園。。。”

在趙其方和方管事的帶領下,蜀縣侯府大大小小的管事頭人,紛紛上前報上自己的姓名,以及負責的事務,大大小小十幾人,這都是侯府中重要的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