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案首(本月推薦滿1000加更)(第1/2頁)
章節報錯
盛長槐不記得全文,只能記得大概,撿有用的寫,避開了學政想問的內容,但從文章上來看,也不能說是偏題,只能說盛長槐理解的角度不一樣。
盛長槐從興建教育的好處來切入,還用上了總設計師的名言,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當然得改成文言文,江都書院的建立,讓揚州多了一所精英學院,將來揚州會出現更多的英才,不著痕跡的拍了下縣令的馬屁。
後面的內容又昇華了一下,說不僅江都書院建的好,還要大建特建,最好有十倍百倍的建立,量變產生質變,有很多英才,就是因為求學困難沒有顯露出來,算是迎合學政。
當然,誰都知道,十倍百倍那不可能,學政估計出這篇文章,也是對揚州的鄉紳有意見,只顧著自家子弟,甚至七大姑八大姨家的親戚,不斷的侵蝕貧寒子弟的教育資源,希望揚州鄉紳能重視一下,多出一個揚州的進士,對揚州也有好處不是。
文章雖然寫的不算好,但是格式規範樣樣不差,也沒有跑題,盛長槐這才放下心來,這輪考試之前,盛紘曾經提點過他,只要他別犯錯,哪怕文章差一些,學政都會錄取他,作為官場老油子,這一點還是看的清清楚楚的,自家這兒子,藉著上元詩會名頭正盛,這次縣試,對他來說,其實更多的是別亂來就行,這種操作,其實並不少見。
會試還好,名氣大的人更多是不會遭受不公,縣試不一樣,只要名頭夠盛,縣試考官也樂於給個面子,這就是為何考前詩會頻繁舉行的原因,要不然,這時候不應該在家裡臨時突擊學習嗎。
不到一個時辰,盛長槐已經將文章寫完,謄錄到考卷上,檢查了一遍,覺得沒有什麼問題,待下去也沒有任何意義,便起身呼喚尋考官,表示自己要交卷。
揚州只有兩縣,江都縣又是附郭,包括揚州城內的學子,名義上都屬於江都縣,當然縣試也是如此,另外一縣,乃是官學山長前往主考,江都縣的主官官,剛剛到任,名叫海文信,字季常,聽聞是名門出身,學識淵博,年紀僅三十餘歲。
看到盛長槐這麼早交卷子,學政海文信也是吃了一驚,往年也有提前交卷的,那都是提前一刻鐘左右,像盛長槐這樣,不到一個時辰便交卷的,並不多見。
盛長槐的名頭在他到任的時候也聽說過,十一歲的神童,難道這傳言竟是真的,朝堂上的風波終於波及到揚州,上任學政受到牽連,正月沒過,就被招回汴京問罪,海文信到任才十餘日,匆匆主持縣試,只聽說過揚州出了個神童,但並沒有讀過盛長槐的詩詞,所以有些不太清楚。
盛長槐將考卷放到案几上,行了個禮,便慢慢退出,順著來時的方向,直接出了考院。
海文信拿起盛長槐的考卷,一目十行,不過半盞茶功夫,已然通讀,眉頭皺了皺,這少年,年紀不大,心思倒是通透,猜出了自己對揚州教育資源分配的不滿,故意跳過了自己的真實意思,還讓自己挑不出刺來,畢竟他出題也只能點到為止,就是警告一下揚州的官宦鄉紳,不要做的太過了。
但此子年紀輕輕,如此油滑,海文信有些不喜,文章雖然寫的不錯,但並非頂尖,這個年紀,也算難得了,按照這個水平,給個甲下算是正常。
但海文信是何人,豈能讓盛長槐如願,心中一動,就要給個乙中,剛將硃筆沾滿墨水,又停了下來,這和他做人的標準,差異有些大,乙中雖然也能過縣試,但畢竟自己刻意打壓一個學子,有違他的本心。
想了片刻,便招來一人,赫然是李貴,這李貴做了典吏,縣試的時候也被招了過來,主要是做一些雜事,比如現在這樣。
“你去把今科學子盛長槐前兩場的考卷取來,我看上一看。”
李貴心裡咯噔一下,他方才看見盛長槐提前交卷,本來就有些擔心盛長槐是不是自暴自棄,又見學政大人如此,難道盛長槐的卷子有問題,可別出什麼事情。
李貴現在,已經打定主意,將來一定要想辦法將自家兒子送到盛長槐身邊,將盛長槐看做是他兒子將來有可能最大的依靠,所以對盛長槐特別關心,門口的守衛為何對盛長槐那樣寬容,也是因為李貴的原因。
但學政有要求,自家又不能出考院,只能先把前兩場的考卷拿過來再說。
等海文信看完前兩場的考卷,第一場倒罷了,記憶性的東西,考的好可能是運氣好,但第二場的詩詞賦,其他詞為上品,賦倒也一般,就是那首詩,海文信覺得有些經驗。
《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